北京河道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摘要】:北京的河湖水系历史悠久,古都更是以水系为中心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蓟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都城的建设活动都与城市水系有关,并留下了大量的河道文化遗产。然而,近代的北京城市建设在一段时间内对水系与文化遗产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重新重视对古河道的恢复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古河道及其文化遗产是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如何在不可避免的现代城市建设活动中保护好历史水系及其文化遗产,使古都的水风貌得以延续与发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因此,本文选择了“河道遗产廊道”的构建作为突破点,以探寻水系历史风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对北京水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从金代以前到清代北京河道历史景观的变迁,归纳了每一历史时期城市水系的发展动因、布局特色,并对各个时期的河道历史景观的内容与特色进行了描述与总结,探寻出北京河道及其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变迁的线索。在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论文进而深入研究了现代城市建设对北京历史河道文脉的影响,提出了历史河道及其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主要问题。
其次,论文深入剖析了河道遗产廊道的价值体系和构成要素。河道遗产廊道的价值体系包括历史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和滨水游憩价值四个方面;其内部结构则主要是由文化遗产地、自然遗留地、滨水游憩地、绿色连接带所构成。在这诸多构成要素中,文化遗产地是河道遗产廊道各要素中的核心,也是文章分析的重点。因此,文中对北京河道文化遗产地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在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每一类型文化遗产在历史河道沿岸的分布特征和环境要求,为后面河道遗产廊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三,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研究了河道遗产廊道的构建方法和遗产廊道的城市文脉再生机制,这是文章的难点部分。河道遗产廊道的构建是融合水系、文化遗产、园林三要素成为完整体系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网络布局法、环境融合法、遗产烘托法、视线营造法、符号记忆法加以实现。另一方面,河道遗产廊道的城市文脉再生机制可以通过历史水系整体格局的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历史场地的更新、历史河道的活力复苏、绿色连接带的结合作用、水域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得以实现。这也是北京历史水系及文化遗产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文章以长河遗产廊道的构建作为案例,以实例说明北京遗产廊道构建的可行性,也证实了北京河道遗产廊道在实践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河道遗产廊道的构建研究,以期实现北京历史河道及其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同时,依托于河道遗产廊道体系,希望从整体上形成历史水系的安全格局,避免历史河道及其景观的反复性建设所造成的不必要浪费,进而在历史的把握和文化的主导下推进河道景观的有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