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自动相机技术的马鹿和狍活动节律与马鹿集群行为
【摘要】: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自动照相技术对马鹿(Cervus elaphus)和狍(Capreolus capreolus)的活动节律、马鹿的集群行为和哺乳动物种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马鹿和狍日活动节律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比较了生境选择的差异;分析了马鹿的集群类型和大小出现的频次及其季节性变化、集群类型在两种生境中的变化差异;同时,对研究区域的哺乳动物种类与分布进行了监测。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1.马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χ2=7.905, df=3, P=0.0480.05)秋冬两季的活动强度最强,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相当。马鹿的日活动强度在林缘开阔地生境和林间生境中不存在显著差异(Z=-0.210,P=0.834>0.05)
2.狍春夏两季日活动节律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Z=-1.074,P=-0.283>0.05),表现为晨昏活动的习性。在春季和夏季,狍对林缘开阔地和林间生境的选择不存在显著差异。
3.春夏两季,马鹿和狍都出现晨昏活动两个高峰时段,狍昼间活动强度大于马鹿,夜间则相反。马鹿和狍在林缘开阔地和林间生境中的活动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4.马鹿平均集群大小为1.8+1.22只,最大集群11只,有6种集群类型,出现频次存在极显著差异(X2=114.976,df=-5,P=-0.000<0.001),雌性单个个体出现的频次最高。各季节中,马鹿不同集群类型出现频率差异极显著,且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X2=154.328,df=15,P=0.000<0.001)。林缘开阔地和林间生境之间马鹿不同集群类型出现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X2=1.401,df=-5, P=0.924>0.05),集群大小的出现频率存在极显著差异((χ2=98.632, df=10, P=0.0000.001))。
5.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共记录到11种哺乳类,分属4目8科,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分别为猞猁(Lynx lynx)、马鹿和斑羚(Nemorhaedus go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