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杂种三倍体新品种材性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摘要】:白杨杂种三倍体综合杂合优势和倍性优势,具有生长迅速、纤维长度长、木质素含量低等特性,是我国北方地区优良的纸浆材新品种。为深化对白杨三倍体材性性状遗传变异的认识,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及利用,本研究在鲁、豫、晋3省5地的白杨三倍体新品种区域化试验林及河北威县的栽植密度试验林的基础上,开展白杨三倍体材性性状遗传变异规律,木材材性株内纵向变异以及不同造林密度对材性变异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明确了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环境对白杨三倍体新品种材性性状的影响。白杨三倍体新品种木材基本密度、纤维性状和木质素含量都受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环境的极显著影响。其中,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性状的表型总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型效应,其次是环境效应。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环境效应对木质素含量表型总变异的贡献率相似。苯醇抽出物含量的表型变异中,环境效应的贡献率远高于基因型及基因型×环境效应效应。
(2)对白杨三倍体新品种材性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白杨三倍体新品种木材材性大多数受中等到强度的遗传控制。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性状的重复力介于0.62~0.95之间。木质素含量在除高唐地点外,品种间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重复力介于0.78-0.89之间。综纤维素和苯醇抽出物含量仅在高唐和郑州两地表现出品种间的显著差异,重复力介于0.71-0.93之间。进行新品种选择时,化学组分性状中应主要考虑木质素含量。此外,白杨三倍体新品种材性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性状以及纤维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中等到强度的遗传正相关,木材主要化学组分与基本密度及纤维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存在地点间的差异,在各地点间并未呈现出系统的变异规律。
(3)在白杨三倍体新品种区域化试验林材性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材性性状综合选择的研究,为每个栽培地筛选出2个优良纸浆材品种。研究表明,高唐地点内的B305和B331、兖州地点内的B304和B331、襄汾地点内的B304和B306、太原地点内的B305和B333以及郑州地点内的B304和B306,是木材基本密度大,纤维性状表现良好,综纤维素含量高,木质素含量和苯醇抽出物含量较低的白杨三倍体优良纸浆材品种。
(4)对白杨三倍体新品种材性性状地点组合间的B型遗传相关系数进行估算,研究表明,白杨三倍体新品种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性状与主要化学组分相比,在各栽培地点之间的稳定性更高。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性状在地点组合间呈显著的正的B型遗传相关,而木质素和苯醇抽出物含量在太原和其他地点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基因型×环境效应。
(5)明确了树干高度对白杨三倍体新品种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性状的影响。树干高度仅对纤维长度和粗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在纤维长度和粗度表型总变异中的贡献率分别为36.63%和3.77%。研究表明,在取样高度一致的情况下估算白杨三倍体材性性状的遗传效应,不会产生显著的系统误差。在白杨三倍体的生长过程中,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性状受到地点间环境条件的显著影响
(6)明确了栽植密度对白杨三倍体新品种木材材性的影响。随着栽植密度的降低,白杨三倍体木材基本密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纤维长度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纤维宽度和粗度则表现出上下波动的趋势;而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性状之间,以及各纤维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呈不规则变化。栽植密度以及栽植密度×基因型对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宽度及粗度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在2m×2m(2490株·hm-2)、2m×3m(1660株·hm-2)、2m×3.5m(1420株·hm-2)、2m×4m(1240株·hm-2)、3m×3m(1110株·hm-2)、2m×5m(990株·hm-2)及3m×4m(820株·hm-2)7个栽植密度条件下,可主要考虑白杨三倍体的生长性状,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材积生长量。
|
|
|
|
1 |
康向阳;朱之悌;林惠斌;;白杨不同倍性花粉的辐射敏感性及其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
2 |
李云;朱之悌;田砚亭;张志毅;康向阳;;秋水仙碱处理白杨雌花芽培育三倍体植株的研究[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
3 |
李翔;;校园的白杨永远挺拔[A];校园拒绝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六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
4 |
韩艳花;;《白杨》教学谈[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C];2005年 |
5 |
张志毅;朱之悌;;林木三倍体育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6 |
常亚青;相建海;;三倍体虾夷扇贝产卵诱导四倍体的研究[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7 |
潘翠萍;王永清;陶炼;邓仁菊;范建新;陈思凡;唐敏;;三倍体枇杷茎尖离体培养研究(摘要)[A];第六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
8 |
于瑞海;王昭萍;李琪;施坤涛;;单体全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技术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
9 |
张守攻;齐力旺;韩素英;陈成彬;李秀兰;宋文芹;陈瑞阳;;三倍体黑杨、白杨核型分析[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
10 |
康向阳;朱之悌;张志毅;;毛白杨天然三倍体及其起源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