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茶的制作工艺与营养成分分析
【摘要】:随着牡丹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植物,在全国各地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全株利用”已成为综合开发、提高种植效益的重要途径,其中牡丹花茶开发受到了普遍重视。本文以牡丹花花瓣为原料,参考茶叶的制作工艺,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作处理,研究制作牡丹花茶的工艺,并对在制作过程中不同处理对其营养成分、感官审评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牡丹花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牡丹从露色期到衰败期的开放过程中,整体上盛开期的花瓣营养价值最高,且花瓣饱和度高;在日变化中,上午7~8点采摘花瓣,不仅花茶的营养较高,而且有利于花茶制作。2.研究杀青工艺对牡丹花茶的营养成分、颜色、质地、香味的影响,结合对花茶感官审评的结果,表明微波杀青不仅能很好的保持花瓣外形和色泽,并且营养成分保持也较好。最佳杀青工艺是微波杀青高火,杀青时间为60s。3.研究干燥工艺对营养成分的影响,结合花茶感官审评,发现80㈧热风干燥不仅营养价值高且具有较好的感官价值,而微波干燥不容易掌握时间,容易产生焦糊,影响了花茶的感官价值;自然晒干虽然营养价值高,但干燥时间太长,且容易携带细菌,感官价值不高。所以最佳的干燥工艺是热风干燥80℃。4.分析不同冲泡条件对牡丹花茶营养成分,发现影响花茶营养成分的因素依次是:茶水比、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其中茶水比最主要。研究得出牡丹花茶最佳的冲泡条件为:茶水比1:50,冲泡温度90℃,冲泡时间为15min。5.对36个品种的牡丹花茶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发现紫斑牡丹的营养成分含量相较于其他品种较高,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采用平均隶属函数法和感官审评法,对36个品种的营养品质和感官进行排名,结果表明紫斑牡丹'书生捧墨'、'红莲'不仅具有很好的营养品质,同时具有较高的感官审评,是具有开发潜力的花茶制作资源。
|
|
|
|
1 |
万建美;孙相俞;;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分析(2012版)[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2年08期 |
2 |
尚国华;;树莓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1987年02期 |
3 |
范升才;1987年我院科研成果简介[J];西北林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4 |
侯文通,樊凌翰,葛鹂斌,张一峰,魏春红,张辉;关中马奶营养成分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5 |
王刘刘,谢顺才;蜗牛罐头的试制及营养成分分析[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6 |
原式琼;;芦笋全植株分析及综合利用的研究[J];蔬菜;1988年02期 |
7 |
王四旺;施新猷;娄清林;;实验动物饲料~(60)Co-γ线辐照后营养成分分析[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88年03期 |
8 |
李涵庄,萧小玲,周小鸥;薤营养成分分析[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
9 |
邵有全;祁海萍;;蜜蜂尸体营养成分分析[J];蜜蜂杂志;1989年04期 |
10 |
谢光盛;姚碧清;;菰米的营养成分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1989年03期 |
11 |
蒋国芳,颜增光,何达崇;小稻蝗卵营养成分分析[J];广西科学;2000年03期 |
12 |
蒋学建;陈挺;黄华艳;罗辑;;大蜡螟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广西林业科学;2016年04期 |
13 |
李桂香;吕建召;肖湘滇;沈发春;;云南野生黄毛草莓鲜果的营养成分分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
14 |
王琦;殷建忠;周玲仙;;云南过桥米线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16期 |
15 |
谢春玲;张全中;;鸡腿菇酱的研制及营养成分分析[J];农产品加工;2008年02期 |
16 |
王常青;黄刺玫果实的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1997年04期 |
17 |
郭香凤,史国安,韩建国,赵顺才;构果原汁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营养成分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年04期 |
18 |
唐世蓉,庞自洁;山药的营养成分分析[J];中药通报;1987年04期 |
19 |
熊祥玲;魏玲;;昆明市民常吃的4种早餐营养成分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13年05期 |
20 |
周玲仙;吴少雄;殷建忠;陈彦红;王琦;;云南特产乳扇、乳饼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中国乳品工业;2008年06期 |
|
|
|
|
|
1 |
Fofana Nana;[D];浙江大学;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