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林缘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中国东南部杉木林生物量碳动态的影响

Sajjad Saeed  
【摘要】:将乐县国有林场位于中国福建省。将乐县总面积为2246.7 km2(东经117° 05'~117。40',北纬26°26'~27°04')。该地区为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平均相对湿度为81%,无霜期为287天。土壤湿润肥沃,类型为红壤土。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699 mm,年平均气温为18.7°C。全县林地面积为188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3.9%。林场的主要造林树种是杉木、毛竹和马尾松。其中,杉木是最主要的优势树种。(1)监测与绘制森林碳储量图对于评估减缓气候变化措施的效果至关重要。有证据表明林缘碳储量小于森林内部。本研究使用中国东南部地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对不同海拔高度处的杉木人工林林缘和森林内部的碳储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碳储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也表明,林缘碳储量显著低于森林内部。杉木人工林碳密度值介于265 Mg C ha-1(林缘)和320 Mg C ha-1(森林内部)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忽略林缘效应的估计将高估碳密度达9.46%。综上所述,在国家碳储量调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考虑林缘效应的影响。进而,我们建议沿着林缘设置永久固定样地以便实现更加精确的碳计量。(2)在森林生态系统内,土壤有机质有利于碳封存,对于大气中的CO2起到碳沉降的作用。森林土壤中的碳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中国东南部亚热带森林内,测定了四个海拔等级的森林内部和林缘三个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碳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各海拔高度的林缘土壤有机碳介于46.48和83.12 Mg ha-1之间,森林内部有机碳介于50.18和90.68 Mg ha-1之间。林缘和森林内部的土壤有机碳都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似的,林缘土壤有机碳(R2=0.87,P=0.0001)和森林内部有机碳(R2=0.93,P=0.0001)均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林缘和森林内部各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碳含量分别为47.24~52.76,47.23~52.77和46.95~53.05%。林缘和森林内部的土壤容重均与土壤深度紧密相关,与海拔高度负相关。总体而言,林缘和森林内部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分别为60.83 Mg ha-1和68.20 Mg ha-1。本研究结果证明林缘和森林内部的碳密度相差5.7%,忽略林缘效应可能将过高估计碳密度。(3)森林碳储量监测和预估对于评估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遥感技术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 1997、2007、2017年碳密度随着空间土地利用/覆盖改变而变化的过程,并预测了 2027年的碳密度。结果表明生物量和碳密度值分别为432 Mg ha-1 和 280 Mg ha-1。此外,碳密度值从 5406 Gg(1997 年)增长到 5600 Gg(2027年)。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结果表明林地面积由19308 ha增加至20001 ha,耕地由1974 ha减少至1279 ha,建设用地从294 ha增加至722 ha,荒山荒地从662 ha减少至223 ha。年均生物量和碳密度增长分别为10 Gg yr-1 and 6 Gg yr-1。我们的研究结果明确了增加森林面积的土地管理活动对于经营森林碳汇、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此外,本研究将为涉及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森林经营管理的决策者提供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张静;;河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2年Z1期
2 池建;宁镇亚;;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4期
3 邸利;窦学成;黄海霞;孙鹏举;;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2期
4 朱清;毛召锋;;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其对区域生态质量的影响分析——以巢湖市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年11期
5 张磊;武友德;李君;;观景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以大理洱海东环海路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年12期
6 刘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探析[J];河南科技;2018年31期
7 梁永佳;刘彦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大众科技;2019年02期
8 李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现状研究[J];农家参谋;2019年09期
9 张杰;张丽;王道芸;;1990—2015年延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08期
10 胡守庚;童陆亿;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的理论框架[J];地理研究;2019年06期
11 逯惠艳;周双双;郑晓东;王士君;;长春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度[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3期
12 马丽君;程久苗;程建;费罗成;;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9年07期
13 张婷婷;;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年11期
14 靳川平;孙阳阳;王雪峰;房志;侯鹏;王超;;近25年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地貌关系分析[J];环境生态学;2019年07期
15 戴智勇;杨朝现;信桂新;魏耀华;熊想想;;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冲突评价及调控优化[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11期
16 刘阳;裴亮;戴激光;;朝阳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年01期
17 王超群;;探究“3S”技术的旅游开发建设区土地利用[J];山西农经;2018年03期
18 刘莹;;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冲突探析[J];北方经贸;201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乃平;;快速城市化带动下的草原地区土地利用不确定性问题[A];鄂尔多斯学研究2017年论文集[C];2019年
2 张宝一;李小丽;;论邻接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3 杨皓然;吴群;;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江苏省碳排放生态效率研究[A];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16年
4 姚静韬;孔祥斌;段增强;;基于梯度算法的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及其应用[A];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16年
5 陈向玲;赵纯;底艳;;关于国有企业土地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A];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2014年第5期(总第108期)[C];2014年
6 陈兴雷;李淑杰;郭忠兴;;吉林省东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A];“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方瑞欣;;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初步建立[A];“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8 张晓霞;;辽西山区土地利用浅析[A];“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9 刘永强;;土地利用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A];2015年浙江省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钟文;杨子生;贺一梅;张博胜;杨青;;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别与联系辨析[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扬;北京市门头沟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优化格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2 Sajjad Saeed;林缘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中国东南部杉木林生物量碳动态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3 刘东亚;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力学方法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4 黄晴;城市代谢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5 王秉义;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的生态响应与优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6 鞠洪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年
7 温礼;高分辨率雷达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8 李涛;基于3S技术的洞庭湖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9 闫喜凤;区域空气质量与水质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10 张倩;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宁;基于常态化调查数据的土地利用现状时空变化分析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2 王萌萌;典型岩溶槽谷区土地利用演变及其驱动机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3 史小祺;基于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的耕地系统转型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4 耿瑞雪;基于蚁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5 金泽华;土地利用常态化调查系统设计与开发[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6 王维磊;永兴岛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及模拟预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7 王鑫鑫;基于GF数据的甘南县土地利用变化与模拟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年
8 何洋阳;某市市中区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9 凌凤;成都市不同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集中度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10 闫焱;昆玉一体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丁时慧;“三会合一”推动土地利用规范管理[N];常德日报;2020年
2 记者 徐梦倩 通讯员 王雪军;大桥新区“三结合”推进拆后土地利用提质增效[N];嘉兴日报;2019年
3 记者 余美君;探索推进垦地土地利用一体化助推乡村振兴[N];海南农垦报;2019年
4 记者 郭敏;粮食和土地利用转型将带来新商机[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年
5 记者 杨德坤;舞钢市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平顶山日报;2018年
6 记者 袁媛;发展品质农业 做好土地利用[N];绵阳日报;2018年
7 记者 徐斌姬;我市以95.98%的拆后土地利用率领跑全省[N];湖州日报;2018年
8 记者 刘立新 特约记者 左金安;河南从三方面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9 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李风;努力形成土地利用新格局[N];浙江日报;2018年
10 记者 刘学文;研究土地利用总规调整完善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整改落实省政府降低企业成本大督查反馈意见[N];鄂州日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