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水足迹与水资源短缺评价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京津冀地区出现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水质严重恶化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京津冀地区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基于水足迹理论,核算了京津冀地区主要农作物的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分析主要农作物的蓝绿水足迹演变趋势及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京津冀地区不同部门的蓝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结合水量水质综合评价水资源短缺的方法,阐明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时空演变趋势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2003-2014年北京和天津工业部门的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呈现下降趋势,但河北的工业部门蓝水足迹变化不大,工业部门灰水足迹呈现下降的趋势。京津冀地区生活部门的蓝水足迹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北京和天津生活部门的灰水足迹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河北的生活部门的灰水足迹呈现增加的趋势。北京农业部门的灰水足迹呈现减少的趋势,天津农业部门的灰水足迹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河北农业部门的灰水足迹整体变化不明显。(2)京津冀地区主要农作物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空间分布特征大体一致,由南向北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京津冀地区工业部门的蓝水足迹从南到北大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生活部门的蓝水足迹和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生活部门的灰水足迹从南到北大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2003-2014年,京津冀整体的水量型缺水指标Iblue均值为1.59,远高于阈值0.4;水质性缺水指标Igrey均值为5.95,远高于其阈值1.0。衡水水量性水资源短缺程度最大,水量型缺水指标Ibtue平均值高达3.72;天津水质性水资源短缺程度最大,水质性缺水指标Igrey平均值高达13.17。因此,京津冀地区存在严重的水量性和水质性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水量性和水质性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严重,且空间分布格局不均衡。在未来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有限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