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山西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吴然  
【摘要】:为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及其对人工林经营措施的响应,本文以山西省太岳山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人工林密度调整,通过PLFA分析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微生物功能的指征,找出调控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关键微生物因子,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究微生物群落的竞争和协作关系,并从基因层面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进行预测。同时,从改变外源碳氮输入角度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其对土壤碳特性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丰度以及土壤水解酶活性均表现为15年显著高于45年。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该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且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受到土壤细菌的直接作用。通过进一步分析土壤细菌的互作关系和功能预测,发现该区域土壤细菌之间的竞争关系较小,多是“协同合作”的模式。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该区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关键微生物类群。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与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相关。土壤细菌中与碳转化功能相关的基因在4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相对较高。土壤细菌的能量代谢、复制和修复功能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显著相关关系,氨基酸代谢功能和膜转运功能与土壤总有机碳显著正相关。(2)中度密度调整导致土壤温度的涨幅高于其他强度的密度调整。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土壤水解酶活性基本表现为在中度密度调整下显著增加。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p H是影响该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土壤p H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受到细菌的直接作用。通过进一步分析土壤细菌的互作关系和功能预测,发现密度调整下土壤细菌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利共生和共栖关系,且夏季土壤细菌之间的竞争关系增加。春季,轻度密度调整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而中度和重度密度调整降低了参与土壤碳转化的相关功能基因。夏季,密度调整降低了土壤细菌的固碳功能,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在不同密度调整下,土壤酚氧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为影响土壤碳特性的关键酶。土壤微生物特性对土壤碳特性有相对较高的单独解释率,土壤环境因子单独解释率及环境因子和土壤微生物因子的交互作用的解释率较小。(3)凋落物去除实验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基本表现为在去凋处理下显著高于未经凋落物处理,而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在中度密度调整下,土壤总PLFAs含量及各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均表现为在凋落物处理下显著低于未经凋落物处理。而在重度密度调整下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凋落物去除削弱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水解酶活性的相关性,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与N-乙酰-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相关性,同时,也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相关性增加。氮添加实验结果表明,氮添加第一年基本表现为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趋势,而氮添加第二年则起到抑制的作用。切根去凋处理降低了土壤氧化物酶活性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总有机碳的影响,去凋处理增加了水解酶活性对微生物量碳和总有机碳的影响。路径分析显示,氮添加下革兰氏阴性菌和腐生真菌通过对土壤过氧化物酶的直接正效应进而影响土壤总有机碳。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表现为在1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优于45年生,且在中度密度调整下最优。土壤温度和土壤p H是影响该地密度调整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相比于环境因子,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碳特性有相对较大的影响。本文从改变外源碳氮输入角度探究人工林经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初步阐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土壤碳特性的调控机制,为了解地上植被与地下土壤碳过程的关系、增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固碳潜力奠定理论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3条
1 刘雪艳;王从彦;王磊;杜道林;;入侵植物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4期
2 王曙光,侯彦林;尿素肥斑扩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3 时鹏;王淑平;贾书刚;高强;孙晓强;;三种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4 田琳;张珣;;雌酮胁迫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7年06期
5 张瑞福,崔中利,李顺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2004年05期
6 张晶;;土霉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3期
7 李娜;张利敏;张雪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8 王光华;金剑;徐美娜;刘晓冰;;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年05期
9 黄潇;赵智勇;蔡颖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J];科技与创新;2020年12期
10 徐娇;欧小宏;江维克;袁青松;王艳红;杨杰;刘大会;王晓;张光文;潘成;周涛;;天麻-冬荪轮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20年03期
11 张爱娣;郑仰雄;吴碧珊;黄东兵;;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20年03期
12 王江伟;张光雨;余成群;;有机肥和无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整合分析(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20年03期
13 朱瑞芬;刘杰淋;王建丽;韩微波;申忠宝;辛晓平;;基于分子生态学网络分析松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施氮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20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斯贵才;王建;夏燕青;袁艳丽;张更新;雷天柱;;念青唐古拉山沼泽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随海拔变化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其他部门[C];2015年
2 斯贵才;王光鹏;雷天柱;张更新;夏燕青;陈芳荣;;青藏高原东北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C];2016年
3 余素林;汤岳琴;吴晓磊;;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原油以及生物强化处理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杜道林;司春灿;薛永来;肖翔;戴志聪;;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六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刘波;林营志;张秋芳;;土壤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方法的软件设计与应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李毳;刘怡;秦雪芬;;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循环研究进展[A];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9年
7 薛子可;左易灵;贺学礼;;西北荒漠带花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A];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黄红娟;王慧敏;魏守辉;张朝贤;;假高粱根系分泌物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9 于航;薛冬梅;王义东;郑薇;王中良;;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农田土壤深度梯度的响应-分子生态网络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0 李永山;陈耕;范巧兰;张冬梅;柴永峰;李燕娥;;转基因棉花不同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1 刘波;林营志;张秋芳;;外来生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脂肪酸生物标记辅助分析软件的研制[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2 王文辉;王辉;崔中利;;有机农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第八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3 刘金光;李孝刚;王兴祥;;苯甲酸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及与花生连作障碍关系[A];第八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4 焦少俊;单正军;葛峰;;四环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5 郭梨锦;曹凑贵;张枝盛;刘天奇;李成芳;;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短期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6 陈明娜;;花生连作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17 华建峰;林先贵;蒋倩;张华勇;殷云龙;;砷矿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8 官鑫;向阳;祝友朋;韩长志;;核桃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9年
19 李晨华;;灰漠土开垦与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A];第七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0 张海燕;贺江舟;徐彪;张利莉;;新疆南疆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A];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然;山西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
2 王秀国;杀菌剂多菌灵高频投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生物修复[D];浙江大学;2009年
3 刘杭;黑土区典型作物轮作和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4 袁庆叶;克隆整合对干扰条件下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5 李伟克;林火对河北平泉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6 杜璨;秦岭辛家山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7 赵凤艳;蚓粪改善设施番茄连作土壤质量和番茄品质的机理[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8 王民煌;地上/地下碳输入和养分添加对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9 刘桂要;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10 赵鹏宇;山西亚高山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D];山西大学;2019年
11 陈月星;覆盖对渭北旱作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2 王梓廷;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和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及其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13 韩雪梅;地上植物、地球化学元素及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14 王磊;污染土壤汞的非生物甲基化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15 于海玲;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16 曹艳峰;两种土壤中梭梭冠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异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17 孙盛楠;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对增氮增雨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8 王道源;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环境过程影响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19 赵河;太行山南麓主要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分布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9年
20 刘根林;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多样性指数的度量[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影;不同种植模式对胡麻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2 王彭华;光伏产业区氟氯污染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邓玉清;轮作对番茄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8年
4 杨光菲;改变碳输入方式对气候过渡带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年
5 刘奎;免耕和垄作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6 刘莹莹;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天津农学院;2019年
7 唐亚男;太白山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外源碳添加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年
8 韩文冰;有机碳和磷酸盐对南极典型区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9年
9 冯琦;PAHs污染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10 俞冰倩;我国不同盐碱土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11 张丽娜;粤东外来入侵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互作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12 丘庆添;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代谢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13 孙弘哲;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14 杜妮妮;粪肥和污水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15 温昕承昊;峰峰矿区三种植物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16 赵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增温和降雨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9年
17 李燕;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干化—干湿转化过程的响应[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18 杨越;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年
19 李帅军;隔离降雨对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20 骆占斌;黄土高原矿区采煤扰动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记者 李晨;土壤微生物群落装配“黑箱”被打开[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小李;怎样消除土壤的连作障害[N];山西科技报;2002年
3 临城县农业局 王建章;土壤连作障害如何消除[N];河北科技报;2008年
4 史学谦;土壤连作障害如何消除[N];吉林农村报;2010年
5 记者 孙亮全 胡靖国;太岳山上流动的“迷彩服”[N];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
6 书林;太岳山上的热血青春[N];长治日报;2019年
7 张奇志;太岳山下擎旗人[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冯冲 乔永安 李艳红;太岳山下新古县[N];发展导报;2011年
9 王杰伟;太岳山分局“六勤”工作法[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杨木林 本报通讯员 刘晓明 刘广亮;太岳山上访菇农[N];山西日报;2000年
11 李安平 张雁 王黎鹏;太岳山上一面旗[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12 通讯员 高成锁 苏晓峰 宋海刚;太岳山村蛹化蝶[N];临汾日报;2010年
13 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邓焕彦;太岳山风电项目下半年正式投产[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14 周飞 吴建平;森林健康成长与灌草相依相随[N];广东科技报;2011年
15 本报记者 张士凯 张作栋;太岳山上的璀璨明珠[N];科学导报;2006年
16 记者 杨文婷;太岳山畔一明珠[N];临汾日报;2011年
17 王杰伟 宋建明;太岳山拓宽群众监督渠道[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