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池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
【摘要】:滇池地区自古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云南高原湖泊城市群的代表。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目前对地区人居环境类的研究还集中于近现代,缺乏对城市化背景前传统地域景观的系统研究成果。本研究可以帮助梳理历史时期滇池地区地域景观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动因和当中的营建智慧,以期回到本源去理解地方传统人地环境关联,并为当代城市建设研究工作提供部分历史理论及实践参照。本研究聚焦二大核心内容。一是将传统地域景观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其演变动因相结合,解读各个时期地域景观特征;二是将传统地域景观空间特征与其中的营建智慧分析相结合,解读当中山、水、城、人各要素及其复合的人地情感关联。在此基础上,思考历史类研究的引申问题,即传统地域景观对地区发展现状问题的启示。就演变历程及动因研究而言,以核心动因推动下不同时段地域景观特色为基础进行划段研究。早期滇池地区的发展较为内闭且独立,原初自然环境作为主导因素,孕育了贝丘遗址及古滇文明。随着汉武收滇,郡县制度开始影响地区城市聚落发展。南诏、大理时期,地区发展重心由南岸转移至北岸,在汉文化、山水文化、佛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作用下,城市营城体系完善,周边山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元朝拉开了人工水利工程干预滇池水位的序幕,在其影响下水陆环境开始变迁,云南府城由湖中水城逐步演变为湖滨水乡。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的复合性影响开始显现,各类营建逐步完善,地域景观日趋成熟。就地域景观空间与营建智慧研究而言,将宏观-中观-微观的空间尺度层次解读,定向-认同-精神的环境认知心理层次解读,与营建智慧中由自然-人居-情感的深度层次解读相结合。自然方面,历史时期滇池地区为人们提供了依山傍水的理想生活环境。人居方面,人们因形就势地展开城市聚落营建,通过确定山-水-城坐、朝关系以及进行秩序化、结构化的营城活动,强化自然结构,从而定向于环境中。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展开劳作场所、居游场所营建,山湖风光被巧妙地融入生活中,人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对地域的认同。情感方面,从生境-画境-意境角度解析山水审美与意境感知。登高揽胜、舟游赏景、观云赏月、游园恋花等日常居游及时令节庆活动是生活中诗意的原发点。山水绘画以八景胜境的描绘为代表,提炼、深化了地域景观的文化意蕴,构筑起景观审美意象。以两者为基础,通过情感关联与集结,地方最终转变为人们依恋的精神归宿之地。研究最后从主体部分论述的动因、自然、人居、情感角度反思地区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就动因而言,复杂变化下的“不变”因素是传承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探寻当下环境脉络中的人地复合伦理关系。自然方面应注重生态保护,探索亲自然城市;人居方面通过建立山-水-城-人纽带关系,践行山水融城;情感方面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通过“迁想妙得”的体验传承方式,重塑地域传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