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北部耕作区鸟类群落及其生存制约因子研究
【摘要】:随着华北平原北部农耕区农、林业种植模式单一化,病虫害发生频率、强度不断增大,研究平原农耕区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鸟类生存制约因子,对恢复平原耕作区生物多样性、发挥和利用鸟类在林业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2004年5~10月,在廊坊市按照植被类型选择17块固定样地,采用路线统计法、样点法相结合进行鸟类群落研究,昆虫群落调查采用国家有害生物普查方法进行。所得结果如下:
1.在廊坊市夏秋2季共观察到57种鸟,隶属于8目、22科,其中雀形目雀科、鸫科、鸦科为优势类群,鸟类种数分别为8、7、7种。夏候鸟、留鸟、旅鸟、冬候鸟分别为23、21、11、2种;古北界、广布种、东洋界鸟类分别为29、22、6种。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家燕(Hirundo rustica)、喜鹊(Pica pica)、戴胜(Upupa epops)、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等6种鸟相对密度、分布系数及重要性值较高,为平原农耕区优势鸟种,已适应华北平原北部农耕区环境变化而成为典型伴人种类,具有重要生态功能。
2.在中、幼龄杨树林地、苗圃、单一品种果园等纯林林地(果园),鸟种组成、群体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小麦农田生态系统一样,在17种植被类型中较低;而杨树老林地、混交林地(果园)的鸟类种数、种群密度、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反映出林地植被空间结构复杂性对鸟类群落具有显著影响。同样,不同栖息地鸟类群落相似性系数比较也反映出了相同规律。
3.采用系统聚类Ward方法,可将鸟类取食集团结构划分为7种类型。在包含永清县柴庄子林场、文安县海河大堤的平原农耕区内,鸟类群落多样性、均匀性及种间相遇几率高于不包含2类老树林地的平原耕作区,但却低于低山丘陵农耕区,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低山丘陵区平原区平原区。
4.林龄直接影响着树高、树胸径、郁闭度等林地林分因子,对栖息地内鸟类的生存资源,如食源、隐蔽及营巢繁殖场所等具有显著影响;林地面积与鸟类种数、群落多样性指数符合对数曲线模型,5hm~2的林地种植面积应是片林最小种植面积。
5.喜鹊对营巢树种无选择性,多选择在高15m以上、平均胸径大于27cm的高大乔木上营巢。有23%的喜鹊巢建在农田高压电线杆顶端,表明在平原农耕区,可供喜鹊营巢的高大乔木种类单调、数量稀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喜鹊繁殖成功率。
6.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灰头啄木鸟(Picus canus)喜在高大杨树、柳树上啄洞营巢,杨树胸径36.65±11.62cm、树高15.52±3.72m;柳树胸径27.87±9.23、树高16.97±2.34m。大斑啄木鸟喜在6m以上树主干或较粗侧枝处觅食,而灰头啄木鸟则喜在5m以下的树主干上觅食。在断木、枯木、死木比例较高的老树林地内,2种啄木鸟种群密度、营巢率也较高。
|
|
|
|
1 |
郑定英;北达科他州农业生长期增雨的经济效益[J];山西气象;1994年S1期 |
2 |
范喜顺,胡德夫,陈合志,王峰,苏鑫;华北平原耕作区鸟类群落结构与林业生态关系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5年02期 |
3 |
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制约因子与应变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1期 |
4 |
严茂超;中国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关键制约因子分析[J];资源科学;2001年04期 |
5 |
范喜顺;胡德夫;陈合志;王峰;苏鑫;;华北平原耕作区鸟类群落的集团结构及生态位[J];干旱区研究;2008年04期 |
6 |
宁小莉;;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2010年01期 |
7 |
仲嘉亮;赵磊;;新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及脆弱区域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09年03期 |
8 |
范喜顺;蒋晓银;邱坤;闫安;;新疆石河子农耕区鸟类群落及生存制约因子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9 |
陈福强,王紫江;昆明及附近地区鹡鸰科鸟类调查报告[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
10 |
黄妙芬,刘素红,朱启疆;应用遥感方法估算区域蒸散量的制约因子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年01期 |
11 |
张其昀;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J];地理学报;1935年01期 |
12 |
傅朝阳;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1996年06期 |
13 |
袁高林,李翔莺,陈文锦;闽东耕作区的鼠类生态学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8年06期 |
14 |
曾南阳,赵建民,刘毅,胡锡佑,宋向荣;对有高原生活史的中老年人回平原定居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状况调查[J];西藏科技;1996年01期 |
15 |
周建传;;如何提高玉米群体整齐度[J];科技致富向导;1996年06期 |
16 |
;平原收回2万余亩农村闲地[J];科技致富向导;2008年03期 |
17 |
黄书俊,贾国相,曾永超,陈远荣;应用土壤吸附相态汞找矿要注意耕作土的干扰异常[J];地质与勘探;1985年02期 |
18 |
王玉山,王德华,王祖望;动物长期能量收支理论及研究进展[J];动物学研究;2000年03期 |
19 |
黄书俊
,贾国相
,曾永超
,陈远荣;在应用土壤吸附相态汞找矿中要注意耕作土的干扰异常[J];矿产与地质;1985年01期 |
20 |
郭犹焕;;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发展后劲》专题研讨会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