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椴幼苗、幼树对光的响应与适应研究
【摘要】:紫椴是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山脉阔叶–––红松混交林及阔叶混交林的主要伴生树种之一,也是东北林区重要的阔叶用材树种之一。由于对其适宜的微生长环境缺乏研究,人工更新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效果不佳,至今尚无完善的紫椴用材林培育措施。因此,探索紫椴的天然更新机制,不仅对促进天然更新十分必要,而且对科学地经营紫椴工业人工林也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对天然更新紫椴幼树的形态可塑性、人工模拟实验苗的生理可塑性、枝条和叶片的空间取向与叶片转向行为以及生物量分配格局、叶片同化效率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结果∶
1 适度庇荫可促进幼树充分发挥主干生长的顶端优势,有利于紫椴幼树干形的培育,来自上方的强烈遮荫和强光辐射均抑制主干向上生长,促进侧枝强度分化。来自侧方的空间竞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独干的生长发育。
2 紫椴幼树的生物量分配比例比较稳定,向叶片分配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50%以上,平均地上/地下生物量比率在1.75~1.83 之间。在非同化器官中,向主干分配的生物量占40%左右,而主要承担土壤水分和养分吸收功能的侧根仅获得不足15%的生物量。较高的叶片同化效率和较低的呼吸消耗是林隙中紫椴幼树生物量积累高的重要原因。
3 紫椴幼苗、幼树对不同光照环境有较好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响应与适应。在适度庇荫环境的驱动下,幼树高生长采取演替先锋树种的”避荫”对策,侧枝生长则采取中等庇荫树种的”掠光”对策。在弱光环境中,该种则采取典型的忍耐适应行为。为了更有效地截获光合有效辐射,由全光到林隙和林冠下,紫椴幼树的叶片分布逐渐向树冠上部集中、向水平方向分散,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叶片间互相遮荫程度逐渐降低。
4 随光照强度的减弱,紫椴幼树的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显著提高、比叶重显著降低,这是叶片厚度降低、栅栏组织薄壁细胞变薄、疏松、细胞间空腔比例增大的结果。在庇荫环境中,栅栏组织薄壁细胞由全光的柱状变成倒锥形、叶绿素a/b 率显著降低、叶绿体中基粒类囊体所占的比例提高、每个基粒类囊体垛的片层数量增加等,也是幼树提高叶片对弱光利用能力的主要标志。
5 紫椴幼树普遍存在枝条空间取向和叶片转向行为。与全光环境中的幼树相比,一层网遮荫环境中幼树在南北侧分布的侧枝和东西侧分布的叶片比例增大,在强度庇荫环境中,幼树的侧枝和叶片空间取向与分布则趋于随机化。在一天里,幼
|
|
|
|
1 |
张亚君,徐妙珍,王凡秀,宋云平,董玉霞,凌云;紫椴芽的离体培养诱导分化条件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1996年01期 |
2 |
吴静,王政权,刘雪峰;霜冻害对紫椴人工幼龄林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3 |
杜凤国,苏春华,李云凤,钱树伦, 张孝江,陈英,李光成;紫椴和糠椴种子解剖构造的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4 |
郭明辉,郭丽;抚育间伐对紫椴木材材质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5 |
徐程扬,翟明普;紫椴幼苗的叶片运动与光截获[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
6 |
冯学全,王德艺,李国忠,王君山,丁泽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紫椴蒙古栎混交林[J];河北林果研究;2001年04期 |
7 |
张有富,陈文山,刘高义,周道军,依冠军;紫椴硬枝扦插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
8 |
邹学忠,阎忠林,韩素梅,刘清田,纪文录,吕长波;紫椴育苗技术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94年Z1期 |
9 |
张国珍,陈立新,陈祥伟;紫椴人工幼林适生立地条件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0 |
徐程扬,张晶,刘强,李刚;紫椴幼树叶片的光合作用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11 |
廉守喜,乔静,张和生,李贵莲,祁永会;紫椴优良无性系的初步评价[J];防护林科技;2004年04期 |
12 |
于春波;刘晓明;;紫椴种子处理新法[J];林业科技情报;2006年04期 |
13 |
王长杰;祁永会;刘建明;;紫椴栽培技术要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年08期 |
14 |
邹学忠,阎忠林,朴素梅,黄国学;不同立地条件水曲柳核桃楸紫椴造林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5年03期 |
15 |
何玉玲;姜贵勇;席振峰;;紫椴的育苗技术[J];林业勘查设计;2010年02期 |
16 |
徐程扬;不同光环境下紫椴幼树树冠结构的可塑性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3期 |
17 |
吕秋银;紫椴优质用材林经营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01年05期 |
18 |
李伟娟,于东华;紫椴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01年04期 |
19 |
刘强,张鹏;紫椴用材林主伐年龄和轮伐期的确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20 |
唐凤德,蔡天革;化控物质对紫椴苗木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