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研究
【摘要】:大熊猫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其栖息地森林退化,保护和恢复森林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大熊猫的监测、栖息地的考察、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和恢复的指标体系、栖息地森林和干扰的动态规律、栖息地森林恢复的模式和途径。研究结果表明:
主食竹、森林群落和昆虫是大熊猫栖息地退化和恢复的主要指标和标准。主食竹高度和密度、影响主食竹更新的乔灌木特性、森林群落结构、郁闭度等与大熊猫栖息地健康习习相关。
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人类居住最高海拔、公路交通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程度,可作为评价栖息地质量的重要指标。
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普遍存在小尺度的林窗干扰现象,林窗更新在森林更新中占绝对优势。树木掘根风倒、枯立、折断等是林窗形成的主要方式。林窗干扰周期为469 a,平均每年有0.199/hm2 个林窗形成。树种在林窗下重要值排序为岷江冷杉川滇长尾槭湖北花楸白桦假稠李方枝柏紫果云杉细齿稠李。林窗内树种更新类型主要有①幂函数型;②线形函数型;③对数函数型;④多项式型。
林窗的形成在过去的200 a 的时间里是一个连续的小尺度过程。林窗使树木每6 年释放生长一次。岷江冷杉、紫果云杉、红桦、糙皮桦的幼苗、幼树和小树呈集群分布格局,集群的尺度与林窗大小一致。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结构与其干扰历史习习相关。森林的更新受林下竹子同幼苗生长竞争的影响。竹子覆盖度高,树种幼苗、幼树更新密度低。树木的更新在竹子死亡后迅速增加。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种群年龄结构呈现连续分布或250-500 a 之间的间歇性分布。
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受其周边社区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人口素质低和系统产业结构不合理使社区经济发展落后,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为了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社区社会经济发展可采取移民模式、科技开发模式和综合模式。
天然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主要途径。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大熊猫栖息地是我们提倡的主要方法。人工生态系统不应作为恢复栖息地的主要依靠对象。阶梯式恢复、辐射式重建和发展生态农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可作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主要模式。
|
|
|
|
1 |
孟涛;朱立峰;李明;魏辅文;;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的历史变迁[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2 |
徐霄;李玉芝;汪小方;韦鵾;张文平;张致和;沈富军;岳碧松;;分子手段的大熊猫性别鉴定技术[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3 |
胡锦矗;;大熊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4 |
马志军;钱法文;王会;江洪欣;;盐城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及其栖息地的现状[A];中国鸟类学研究——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
5 |
陈艾;;岷山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估[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6 |
范志勇;长有德;;大熊猫未来长期保护策略研究[A];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7 |
张美佳;张志和;侯蓉;张安居;何光昕;李光汉;王基山;李绍昌;余建秋;李学兵;宋云芳;陈红卫;刘选珍;杨智;黄祥明;王强;;大熊猫卵巢中“连体卵”的发现及其分离[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8 |
张文平;薛正晟;张志和;侯蓉;赵立平;;大熊猫肠道菌群结构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9 |
贺文琦;夏咸柱;高玉伟;李德生;王鹏彦;黄耕;;大熊猫血清腺病毒抗体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小动物医学分册)[C];2003年 |
10 |
陈玉村;;保护大熊猫及期待解决的问题[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