桤木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
【摘要】:本项研究的材料来源于国家造林项目(09-07)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主要树种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项目(96-014-03-01)的多点试验林。分析了五地点6年生桤木种源、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生长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研究了木材基本密度、木材纤维长度和单株生物质产量的遗传变异、主要材性遗传控制规律和材性早期预测,探讨了桤木果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的种源变异、种源、家系苗期根瘤固氮能力的遗传变异等。主要结论如下:
1.桤木种源间在生长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家系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地点生长量差异大,树高、胸径和材积存在极显著的地点效应,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显著。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力及其标准误分别为0.8738±0.0482、0.7961±0.0718、0.7929±0.0727,属强度遗传。6年生和14年生的树高生长相关系数为0.7580,表明桤木早期选择是可行的。AMMI(加性主效应和复合交互效应)模型和传统稳定性分析模型相比较,AMMI分析和生态价法的结果很吻合,而与回归分析法的结果有所差异,但排序结果基本是一致的。
2.桤木种源间在木材基本密度和木材纤维长度上差异显著,家系间差异不显著。单株生物质产量在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桤木种源三个地点6年生的平均木材基本密度、木材纤维长度和单株生物质产量分别为0.3823g/cm~3、1.2479mm和6.1511Kg。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地点交互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木材纤维长度的种源×地点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单株生物质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地点效应,单株生物质产量的种源×地点、家系×地点交互作用显著。三个地点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遗传力变动范围为0.5648-0.6618,家系遗传力变动范围为0.2857-0.6535;木材纤维长度种源遗传力变动范围为0.2553-0.7895,家系遗传力变动范围为0.2905-0.4528;单株生物质产量种源遗传力变动范围为0.2741-0.7524,家系遗传力变动范围为0.1677-0.8307,表明材性性状受到中度到强度的遗传控制。材性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限为6年,造纸材培育年限拟定为10—11年。
3.桤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在苗期的根瘤鲜重、固氮活性、固氮量都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