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清代林业科学技术研究(1644—1911)

石彦君  
【摘要】: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中国的森林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将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林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亦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21世纪中华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认真研究和总结清代林业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成果,吸取和借鉴清代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今的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论文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从分析清代林业科学技术进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对清代撰刊的有关林业的书籍进行了汇总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清代的林业基本知识与理论、树木栽培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利用科学技术、造园技术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同时对清代传统林业科学技术思想的演化和清代中外林业科学技术的交流与融汇进行了阐述和介绍,总结出了清代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加强林业科学技术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 清代林业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条件的背景下发展、成熟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它突出的表现是作为林业科学技术载体的农书的撰刊,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以前历代,而且在内容上也较前更为充实完善,以对中国传统林业科学技术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和归纳而载入史册。特别是清代后期,实验科学的引入,促使经验科学面临变革的挑战和机遇,使中国传统林业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局限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研究和分析清代林业科学技术进展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清代林业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进程,进而分析清代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为当代的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清代对农书的撰刊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反映出清代对林业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总结、归纳已经达到成熟时期。清代官修的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和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清代对中国历史史料记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此外,地方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的大量涌现,都体现了清代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清代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受到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和桎梏,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成果。赵学敏遗传变异学说的提出,吴其浚“实物制图”的进步和首次对云南边疆地区药用植物的记载,屈大均的秦岭和淮河为植物另一分界线的确定,屈大均和蒲松龄生态农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陈淏子观赏植物栽培技术与理论的研究,登峰造极的造园技术,森林利用技术手段和水平的提高,机械造纸技术的掌握等,都展现了清代林业科学技术的丰硕成果。 清代,受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三才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农本思想”等的影响,秉承了中国传统的林业科学技术思想,同时也有所创新和发展。杨屾在继承“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阴阳五行”与“一元之气”相互为用的植物生理科学技术思想,张履祥、包世臣在继承传统“农本思想”的基础上,倡导“力农致富,治生唯农”、“本末皆富,庶为富基”的思想,促进了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清后期,随着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等的不断东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植物资源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出版发行一系列有关中国林业科学技术的专著和文章。同时,我国也开始了对西方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关于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推动了我国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对清代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和思考:(1)实验型创新,解决林业建设中的重大关键问题;(2)制度创新,促成环境和条件的形成;(3)调整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4)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同步并举;(5)强化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6)深化改革,增强林业科研机构活力;(7)遵循科学规律,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钱志林;;实现渔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要先行[J];水产科技情报;1978年11期
2 林翊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举行庆祝建院二十周年活动[J];林业科技;1980年03期
3 徐荣江;;果品贮藏技术与体制改革[J];中国果菜;1984年01期
4 司徒琳莉,张锡崇,纪萍;从科学技术研究的三个层次谈如何提高学术期刊的内在质量[J];中国林副特产;1997年01期
5 张新萍;对21世纪林业科学的展望(上)[J];世界林业研究;1999年04期
6 ;《林业科学》“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的影响及灾后重建专刊”征稿启事[J];森林工程;2008年03期
7 ;《林业科学》“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的影响及灾后重建专刊”征稿启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刘广金;;越冬甘蓝新秀——寒绿[J];农业知识;2001年01期
9 ;《林业科学》编辑部开展内部交流活动[J];林业科学;2008年05期
10 ;《林业科学》福州座谈会召开[J];林业科学;2010年05期
11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J];林业科学;2010年12期
12 ;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化科总院科合发[2010]56号 关于召开“第九界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的通知[J];中国农药;2011年02期
13 本刊编辑部;;庆祝《林业科学》创刊三十周年[J];林业科学;1986年02期
14 任永堂;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科学技术史课的必要性[J];高等农业教育;1988年01期
15 张自全;谈森林生产力作用和林业科学分类[J];林业资源管理;1988年05期
16 ;钱学森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J];河南林业科技;1991年02期
17 张艳君;当前林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林业;2003年14期
18 ;《林业科学》“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的影响及灾后重建专刊”征稿启事[J];林业经济;2008年04期
19 ;《林业科学》专刊——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的影响及灾后重建[J];木材工业;2008年03期
20 ;《林业科学》座谈会在浙江农林大学召开[J];林业科学;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宝敏;李智勇;;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仁川;;清代前期台湾海峡两岸的交通与物流[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成权;;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关系——“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二[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甘永超;;诺贝尔奖离中国并不遥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蔡家艺;;清代前期准噶尔与内地的贸易关系[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C];1983年
6 乔福锦;;“道德的弘扬”与历史的反动——简论清代前期文化对明中后期文化的“扬弃”[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7 蒲霞;;论清代(1840年前)淮河流域的垦殖活动及其影响[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范金民;;清代前期刘家港的豆船字号——《太仓州取缔海埠以安海商碑》所见[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姚远;亢小玉;;陕西近代科技期刊史略[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赵志强;;清代前期的军国议政与满洲贵族[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彦君;清代林业科学技术研究(1644—1911)[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睿;清代词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文亚;清代伊犁社会经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二峰;清代河南地方司法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杨建庭;税关与商品流通[D];南开大学;2009年
9 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1644-1937[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于海波;清代净土宗著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滋润;清代前期湖南商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玲;清代前期河南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利森;清代前期鄂尔多斯、归绥农牧交错区经济社会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杨贞;清代前期民间借贷法律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汪海军;清代前期潮阳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维;梁希的林业思想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刘洋;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郗鹏;清代前期回避制度述评[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肖卫华;清代前期湖北籍高层文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刘燕歌;浅析梁希林业思想及其实践活动[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海燕;管理质量成就质量核心[N];中国质量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胡光华;闽ORT项目欲独揽3G基站300亿蛋糕[N];福建工商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东;创新,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N];四平日报;2006年
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高季章;加强水资源与防治水害的科学技术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2年
5 刘佳;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6 钟新慧;追求[N];人民邮电;2003年
7 丛亮本报记者 毛江华;周寰谢幕[N];计算机世界;2007年
8 郭冬颖;大唐移动换帅落听[N];华夏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良;上海普天挂牌转让大唐移动0.808%股权[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杨旻昊;防虫治病 助农增收[N];云南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