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
【摘要】:
我国20世纪末开展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是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政策性最强、与农民关系最密切、反弹的可能性最大的生态建设项目,具有长期性、规模性、广泛性、复杂性、公益性的特点。该工程实施以来,人们在认可其生态影响和经济影响的同时,社会影响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均存在滞后性,已影响了工程综合效益的衡量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探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的理论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选取沽源县、昌平区、中牟县三个典型县(区)开展实证评价研究,比较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地区的社会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
(1)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投资项目,其社会影响将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探讨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影响,既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社会评价理论和方法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2)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就是应用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分析工程实施以来对相关社会因素的贡献与影响。其评价类型可分为不同层次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评价,是指站在不同水平上分析工程的社会贡献与影响;不同阶段的评价,是指在工程建设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分析工程的社会贡献和影响。其评价内容从层次上可划分为国家、地方、社区(主要是农村)三个层次,从性质上可分为有利与不利、直接与间接、短期与长期。
(3)在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指导下,利用选取的40个具体指标,经过归纳和演绎两个步骤,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描述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型评价指标体系;前者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包括1个总指标、5个分领域指标、15个合成指标和40个具体指标;后者以综合分析为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1个总指标、5个分领域指标和15个具体指标。
(4)在确定指标权重和指标无量纲处理基础上,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建立了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综合评价模型。
(5)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选取河北省沽源县、北京市昌平区和河南省中牟县三个典型县(区),实证分析评价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地方(县级)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为:有利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了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在纵向上,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深化,其社会影响不断增加;在横向上,对退耕任务大、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影响大于对退耕任务小、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社会影响。
(6)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调整相关政策,统筹处理好相关利益关系,落实配套保障措施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