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
【摘要】:
坡耕地土壤流失是三峡库区泥沙的主要策源地和入库泥沙的主要来源,为探索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机理,本文针对三峡库区的气候及地形等条件、在野外取样、观测、室内分析、数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流失的主要因子和机理,主要结果如下:
(1)不同土壤类型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对于紫色土和黄壤坡耕地坡面产生径流类型均为蓄满产流,符合霍顿模型所概述的土壤水分下渗过程,均有:
当t≤t_p时,即未产生径流时,f(t)=i(t);I(t)=∫i(t)dt。
当t>t_p时,即开始产流时,f(t)=I(t)/t;I(t)=∫i(t)dt-Q(t)。
式中:t为降雨历时;t_p为产流历时;f(t)为t时刻入渗率(mm/min);I(t)为累积入渗量(mm);i(y)为雨强(mm/min);Q(t)为累积径流量(mm)。
(2)不同土壤类型对降雨入渗率的确定
对模拟降雨试验每次降雨下渗过程采用霍顿渗透方程f=f_c+(f_o-f_c)e~(βt),对该公式参数进行确定,得黄壤入渗率f=0.6134+0.2842exp[-0.1018(t-t_p)],紫色土入渗率f=0.7911+0.0872exp[-0.056(t-t_p)]。式中:f为土壤入渗率,(mm/min);t为降雨开始时起算的累计时间,(min);t_p为产流历时,(min)。
(3)坡面产流的回归模型
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紫色土和黄壤坡面产流的线性回归模型。紫色土:Q_1=-0.047+0.0024s+0.008i;黄壤:Q_2=-0.051+0.0023s+0.009i。式中:Q_1、Q_2分别是紫色土和黄壤单位面积(1m~2)上的产流量,(m~3);s为坡度,(°);i为雨强,(mm/min)。
(4)坡面产沙规律
相同坡度、相同雨强、相同种植作物下紫色土和黄壤在降雨前后表土的颗粒组成状况差别显著;
不同坡度、不同雨强、不同种植作物下紫色土和黄壤在降雨前后表土的粒径级配差别不显著,即说明不同坡度、不同雨强、不同种植作物对紫色土在降雨前后表土的粒径级配影响很小。
降雨历时对径流中紫色土和黄壤颗粒组成状况影响显著,不同坡度、不同雨强对径流中颗粒组成状况也同样影响显著。
(5)径流对坡面产沙的影响
紫色土和黄壤均表现出在相同降雨量及坡度条件下,水流含沙量在产流开始后逐渐上升,达到一个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并趋于平衡,出现峰值的时间与雨强有关,雨强越大,则峰值出现时间越早。
通过坡面产沙模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紫色土和黄壤坡耕地坡面产沙预报方程:
紫色土为:S=0.18+0.021s+0.05i+0.141si;
黄壤为:S=-0.391+0.039s+0.071i+0.089si。式中:S为单位面积(1m~2)土壤侵蚀量,(kg/m~2);s为坡度,(°);i为平均雨强,(mm/min)。
(6)坡面养分流失机理
降雨前后紫色土和黄壤表土养分含量存在差异。
随径流流失的养分总量与径流量存在相关关系,分别建立了紫色土和黄壤坡面径流量与其所携带的养分流失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建立了养分流失模型,紫色土同黄壤一样养分流失量可由公式表示:E=e_sS+e_RQ。式中:E为坡面养分流失量,(g/m~2);e_s为流失泥沙养分含量,(g/kg);s为坡面产沙量,(kg/m~2);e_R为径流养分含量,(g/kg):Q为坡面径流量,(kg/m~2)。
占三峡库区78%的坡耕地也是库区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大力加强对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机理研究,其任务任重道远,实施农林复合种植模式是治理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最佳的措施。
|
|
|
|
1 |
倪九派;魏朝富;高明;谢德体;何丙辉;;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的实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5期 |
2 |
严冬春;文安邦;史忠林;巨莉;贺秀斌;;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1期 |
3 |
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王海明;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1期 |
4 |
杨占彪;朱波;林立金;杨远祥;朱雪梅;;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5 |
谭钦文,尹黎明,卢玉东,费红;三峡库区紫色土陡坡耕地土壤侵蚀量预测模型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1期 |
6 |
廖晓勇;罗承德;陈治谏;王海明;;三峡库区植物篱技术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6期 |
7 |
李豪;张信宝;文安邦;史忠林;;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137)Cs示踪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5期 |
8 |
董杰;杨达源;周彬;陈可锋;胥勤勉;;三峡库区紫色土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J];地理科学;2006年05期 |
9 |
范建容;刘飞;郭芬芬;张怀珍;;基于遥感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壤侵蚀量评估及影响因子分析[J];山地学报;2011年03期 |
10 |
许其功;席北斗;沈珍瑶;霍守亮;余红;范丽丽;;耕作措施对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3期 |
11 |
王亮;何丙辉;;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2 |
贾海燕;雷阿林;王孟;雷俊山;;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区域特征及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年01期 |
13 |
吕甚悟,陈谦,袁绍良,朱友贵,何沛容,张华林,程国忠;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试验分析[J];山地学报;2000年06期 |
14 |
吕甚悟,王世平,徐多润,刘志华;紫色土坡耕地耕作方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6年02期 |
15 |
刘松波;庄春兰;孟琳琳;;坡度对坡面侵蚀产沙响应的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05期 |
16 |
董婷婷;张增祥;左利君;;基于GIS和RS的辽西地区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
17 |
廖晓勇;罗承德;陈治谏;王海明;田道平;;三峡库区坡耕地粮经果复合垄作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5期 |
18 |
陈正发;郭宏忠;史东梅;唐学文;;地形因子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作用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
19 |
孔德树,陈晓燕;建立三峡库区坡耕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6期 |
20 |
张淑英;黄治江;代亚利;刘粉粉;;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