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北京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研究

田新豹  
【摘要】: 农业科技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农业技术组装、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通过发挥园区作为企业、科研等资源的集聚平台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这十多年中,我国农业科技园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已被实践证明是推动农业科技孵化、转移和扩散以及实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科研能力不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突出、建设资金不足以及人才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园区规模无法快速发展,导致园区所具有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大大弱化。如何吸引企业入驻园区成为发挥其集聚平台和区域经济增长辐射源的关键所在。 与园区难以吸引到企业局面相对应的是另外一种企业集聚的现象。国内欠发达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纷纷向大城市集聚,如东方希望、春兰、杉杉等将公司总部迁往上海,海尔、长虹也将技术总部前往上海;浪潮、远大等将总部迁往北京;乐百氏、健力宝等将总部迁往广州等等。这些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的经济形态在学术界被成为总部经济。农业园区发展急需企业的集聚,而在大城市通过总部经济吸引了大量企业进行了集聚。通过借鉴总部经济的理论来指导农业园区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汤山农业科技园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将在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园区目前正面临“二次创业”的过程,需要为园区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途径。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发展研究。在研究中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对总部经济概念的重新界定。论文从参与总部经济的两类主体,即企业总部和总部基地出发,将总部经济分为企业总部经济和基地总部经济。将总部经济的内容归纳为企业集聚效应和基地辐射效应。通过对概念的重新界定来明确企业和基地在总部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为总部经济理论的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对小汤山发展总部经济意义研究。首先对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总部经济的视角来对园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从加大吸引企业入驻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对园区与总部经济发展要求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园区功能定位和园区功能实现的一致性分析,得出园区可以发展总部经济。并进一步对农业科技园实施总部经济的意义以及实现的具体方式进行了分析。 第三,对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入驻企业评价分析。通过对入驻企业类型的分析来对园区进一步吸纳的企业进行定位;从入驻企业的角度来对园区的集聚能力进行评价,园区应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来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通过入驻企业辐射带动来对园区的辐射功能进行评价,园区应进一步多渠道发挥其辐射功能。 第四,对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研究。在对园区发展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路及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永红;田新豹;陈建成;;浅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总部经济可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增长的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王军;张秀华;;浅析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认识误区[J];科技和产业;2007年09期
3 凌梅玲;刘小平;;发挥优势打造广州总部经济[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11期
4 郑晓红;杨海霞;;论中国总部基地的发展[J];经济师;2006年09期
5 田新豹;王顺彦;陈建成;;区域经济学对总部经济的解释[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张新伟;陈建成;田新豹;;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06期
7 陈建成;田新豹;;高新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6年02期
8 陈建成;;总部经济与总部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年05期
9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发挥税收推手作用 发展浙商总部经济[J];政策瞭望;2011年02期
10 王军;张秀华;;浅析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认识误区[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1 王婷;;青岛期待“总部之都”[J];招商周刊;2005年50期
12 ;成都要花75亿打造工业总部经济试验区[J];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47期
13 陈伟义;;为新一轮发展创造条件——温岭初步形成县域总部经济建设模式[J];今日浙江;2009年13期
14 孙轶;;魅力金凤,展翅腾飞[J];宁夏画报(时政版);2010年02期
15 田新豹;陈建成;;城市总部基地经济动力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7年07期
16 檀鹏晶;杨益盛;刘吉臣;;从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建设看总部办公发展趋势[J];城市建筑;2008年08期
17 刘宁静;朱科勇;卢勋;;深圳地税促总部经济与税收互动发展[J];南方论刊;2011年06期
18 罗文阁;推动总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J];前线;2004年09期
19 李政;海淀、朝阳再掀总部经济高潮[J];中关村;2004年10期
20 郑国中;;总部经济潮 之五 总部经济呼唤理性发展[J];中国外资;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军;;天津发展总部经济的空间布局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吉勇;陆佳;向文阔;谭艳霞;;多方参与视角下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思考——以深圳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志阳;李璇;;我国总部经济过度竞争研究——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面板数据的证据[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4 罗维;张文冶;;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杨莉;;利用经济外交与总部经济的相融,促进中国国际化都市的发展[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赵弘;;北京总部经济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万波;陈定孝;;借助总部经济的聚集平台 解决煤炭企业的发展瓶颈[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湘辉;周发明;孙艳华;;“集聚效应”: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机理分析[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张少军;刘志彪;;总部经济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边艳;;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新豹;北京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刘晓峰;集聚效应与公共政策[D];复旦大学;2012年
3 苏兆国;基于集聚效应的企业区位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田敏;总部经济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梁仲;基于安全经济的花炮产业集聚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王莹;总部经济发展与中国FDI引进[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付铭;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戴卫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罗伟;汽车产业集群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德胜;信息化时代CBD发展态势探究[D];东南大学;2005年
2 胡建华;成都市金牛区总部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军鹏;长春东北亚总部基地的经济地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琳琳;企业总部区位选择及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祝娟;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6 李博;长春市发展东北亚总部基地战略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龙凤秋;中国—东盟企业总部基地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8 刘伯强;成都工业园区发展思路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9 纪秀萍;越秀区发展企业总部的战略思考[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李经宇;“企业总部基地”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蔡钰;企业总部“扎堆儿”北京[N];首都建设报;2009年
2 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 周红文;中国轻纺总部经济区的发展之路[N];中国纺织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建民;打开突破口 培育增长点[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洪继东;成华区:缔造产业之城,龙潭裕都力创“成都样本”[N];成都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舒晴;总部经济成为战略选择[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记者 崔悦;总部经济:未来城市竞争制高点[N];国际商报;2008年
7 首席记者 刘作明;高新区构建总部经济发展新模式[N];鞍山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杜朋举;我省再出激励措施支持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N];陕西日报;2011年
9 通讯员 楚啸 本报记者 杨洪伦;城市转型和升级的必然选择[N];长春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孙闻 薛易;总部经济成CBD主题词[N];华夏时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