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湿地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
【摘要】:
本文对北京市湿地水生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北京湿地进行了相似性分析,为湿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样方与样带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湿地水生植物进行调查,共涉及湿地20处,其中河流湿地13处、库塘湿地7处。调查取样的范围包括湿地内的水体与水陆过渡地带。沉水植物样方面积为0.5m×0.5m,记录样方内水深,所有植物种名、盖度和生物量;陆生草本样方及挺水植物样方面积为1m×1m,记录样方内所有植物种名、株数、平均高度、盖度等数据。
经过分类鉴定,统计出北京湿地常见水生植物22科,29属,42种。其中挺水植物13种、浮叶植物12种、沉水植物17种。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angustifolia)、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以及浮萍(Lemna minor)是北京市湿地最为常见的水生植物。
根据水生植物的分布状况,对北京20个主要湿地进行TWINSPAN分类,将20个湿地划分为6组。妫河、怀柔水库与怀沙怀九河湿地生物多样性较高且物种组成相似分为一组;金牛湖与汤河由于生长有较为特殊的水生植物分为一组;官厅水库、汉石桥水库与密云水库由于调查点的生境相似具有相似的物种组成分为一组;白河、拒马河、清水河与永定河流经地环境相似具有相近的物种组成;潮河、大石河、金海湖与十三陵水库的基质相似、人类影响情况相同因此分为一组;北运河、北沙河、凉水河与温榆河由于水污染等原因生物多样性极低分为一组。
利用水生植物的北京地区分布频度、调查区内样方分布频度、调查区分布多度和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度作为濒临消失风险指数,评定出极易消失种4种,为花蔺(沉水)(Butomus umbellatu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细叶茨藻(Najas graminea)与小茨藻(N.minor);容易消失种5种,分别是北京水毛茛(Batrachium pekinense)、水毛茛(B.bungei)、茶菱(Trapella sinensis)、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与眼子菜(P.distinctus);可能消失种9种,有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槐叶萍(Salvinia natans)、苹(Marsilea quadrifolia)等;安全种24种,如大茨藻(N.marina)、香蒲、微齿眼子菜(P.maackianus)等。
对怀柔水库、怀沙怀九河自然保护区、汤河、金牛湖与拒马河的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的分布格局、水深与植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关系、重要值以及群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建议,为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今后的研究及保护措施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