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控制作用的研究
【摘要】:
以光肩星天牛为主的杨树天牛是我国北方地区杨树林中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杨树天牛的大规模发生给天敌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大斑啄木鸟的种群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杨树天牛的发生和危害。本文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地区的农田防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大斑啄木鸟的基础生物学和营养生态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了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同时对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巢位和栖息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繁殖生物学和日间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大斑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月上旬至6月中旬,日产卵一枚,窝卵数4-7枚,抱窝时长13d左右,孵化成功率约为51.52%,雏鸟第25天第一次飞离巢洞,育雏成功率为88.42%左右;觅食和啄食是大斑啄木鸟的主要活动行为,夏季具午间休息习性,日间行为节律明显,而冬季没有午休习性,日间行为节律不明显,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的日间行为差异不显著,但大斑啄木鸟在不同季节之间的日间行为差异极为显著,夏季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冬季。
2.首次对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营养生态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了大斑啄木鸟不同季节的取食量、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和啄食成功率,以及对取食对象和取食部位的选择性等,并对利用大斑啄木鸟控制光肩星天牛提出了合理的人为干扰措施。大斑啄木鸟春季、夏季和冬季的日取食次数分别为49.75±8.73次/天,57.75±8.68次/天和37.62±6.07次/天,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取食次数分别为1.58±0.27头/天,1.26±0.19头/天和11.91±1.92头/天,冬季是大斑啄木鸟控制光肩星天牛的主要季节;不考虑季节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为30.72%±29.06%,啄食成功率为88.33%±25.00%,不同季节的啄食率和啄食成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枝干上的啄食次数明显高于主干,对小幼虫的啄食成功率明显高于大幼虫,但在觅食过程中,对幼虫大小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另外,大斑啄木鸟在枯死部位上的取食时间明显多于活立部位。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人为减少林地内的枯死木数量和清除枯死部位,增加大斑啄木鸟在活立部位的取食时间,从而提高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
3.首次拟合出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功能反应模型,明确了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域值和控制效果。联合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可以很好地拟合出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捕食作用功能反应模型,但不同季节的反应模型有所不同,冬季(夏季~冬季)和春季(冬季~春季)期间的捕食率与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呈反比关系,而夏季(春季~夏季)呈正比关系;以虫口密度计算,与对照样地相比,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可以达到42.05%;对于不同光肩星天牛危害程度的样地,大斑啄木鸟的控制范围也不相同,轻度危害的林地1对大斑啄木鸟平均可以控制86.32±58.34公顷林地,中度危害的控制范围为53.51±12.99公顷,重度危害的控制范围为30.52±6.84公顷;在光肩星天牛的暴发期清除高虫口密度的被害木,可以有力地提高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实现对光肩星天牛的长期可持续控制目标。
4.首次对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巢位和栖息地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大斑啄木鸟一年内有两个筑巢高峰,即入冬之前和春季育雏期,一年内平均每对大斑啄木鸟的新筑巢数为5.40±1.97个,影响其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树龄、树高、心腐程度、隐蔽度和避雨情况等,鸟巢的洞口方向主要分布于北向、东北和东向;影响大斑啄木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枯立木比例、有无片林、林地内主要树木的树龄、树高、胸径和食物丰富度等,平均每对大斑啄木鸟的栖息地面积为72.53±38.01公顷,变化范围为27.02~150.45公顷。
5.首次在农田林网条件下开展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研究,提出了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的技术要点。人工挂巢招引大斑啄木鸟应该在有大斑啄木鸟活动痕迹、枯立木少且林带整齐的林地内进行;挂巢时间在3月上旬之前,每年挂巢一次,每对大斑啄木鸟挂6~8个木段;巢木直径≥20cm,具有心腐和突起;挂巢高度3.5m左右,巢位间距可以设为100m左右,挂巢方向为北向、东北或者东向;木段应挂置在林带的中央,可以采用一字形或平行状排列。
|
|
|
|
1 |
郑丽颖;温俊宝;许志春;骆有庆;张林生;葛丽;淡梅;;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斑啄木鸟与光肩星天牛生态位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6年02期 |
2 |
韩培义;光肩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报告[J];山西林业;2001年01期 |
3 |
郭俊卿;光肩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J];山西林业;2000年01期 |
4 |
阎浚杰,王志刚,于力,于秀林,任朝佐,刘全会;农田林网光肩星天牛空间分布型类变与虫源地监测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1986年00期 |
5 |
张仲信;光肩星天牛生活习性及防治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64年03期 |
6 |
赵瑞良;吕晓宏;武祥云;;综合治理光肩星天牛初步体会[J];山西林业科技;1991年04期 |
7 |
曹建军;张月琴;马学军;王儒贵;赵万华;杨忠明;查文明;薛金琦;;灭蛀灵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1992年06期 |
8 |
郎杏茹,魏佳宁,董丽芬,邵崇斌,王惠英;光肩星天牛发生期测报的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6年04期 |
9 |
阎浚杰;;光肩星天牛中国东部分布区的调查[J];河北农学报;1982年03期 |
10 |
王淑欣;;光肩星天牛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7年10期 |
11 |
王桂莲;付林巨;于长城;;防治光肩星天牛成虫的药剂筛选及试验[J];中国林业;2011年03期 |
12 |
阎浚杰;;光肩星天牛在河北省垂直和平面分布的调查简报[J];河北农学报;1983年03期 |
13 |
;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措施[J];林业实用技术;1965年24期 |
14 |
唐桦,刘益宁,马国骅;宁夏地区光肩星天牛天敌种类调查初报[J];森林病虫通讯;1996年01期 |
15 |
慕宗昭,尹若波,祁诚进,张瑞波,于加良;集约经营杨树人工林中光肩星天牛不成灾原因的探讨[J];林业科学;1999年S1期 |
16 |
毛生和;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J];内蒙古林业;2000年08期 |
17 |
张玉平,于立增,张宝贵;四种农药使用打孔注药防治光肩星天牛的药效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04年02期 |
18 |
金志民;杨春文;金建丽;刘铸;;光肩星天牛在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发生与危害[J];中国森林病虫;2009年04期 |
19 |
张明煌;祁新华;石存信;;光肩星天牛为害木伐倒后的熏蒸灭虫试验[J];山西林业科技;1984年04期 |
20 |
刘随存;;光肩星天牛发生规律及防治[J];山西林业科技;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