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主要退耕还林还草区植被演替态势研究
【摘要】:
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植被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运而生,但随着时间的增长,退耕地涌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主要是人工造林模式与天然林配置模式差异性问题。若要使此工程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在人工生态恢复过程中,须根据不同地区植被适应性特点,采取近自然方式设计退耕还林还草地配置和管理技术。根据地带性和退耕模式的不同,本文选择具有比较完整退耕序列的内蒙鄂尔多斯、青海大通、山西吕梁地区,它们依次代表了黄土高原向沙漠(地)过渡带、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带。将北方主要退耕还林还草区植被演替过程和态势进行更深层地探讨,为人工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恢复技术模式改进提供科学参考。
本文选取内蒙鄂尔多斯、青海大通、山西吕梁的退耕还林还草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地区植被的大量群落学调查,综合TWINSPAN、DCA、CCA、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主要造林树种林木需水量和水环境容量,围绕环境梯度的变化与植被数量特征的响应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植被分类、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种群生态位、群落多样性、种群空间格局、群落稳定性和植物蒸腾特性等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黄土高原向沙漠(地)过渡带退耕还草地植被演替态势:半流动沙地(退耕5y)缓慢正向演替阶段(沙柳群落+沙打旺群落+沙竹巴锡藜群落随机或均匀分布)→半固定沙地(退耕5~10y)快速正向演替阶段(蓝刺头狗尾草群落+牛心朴子乳浆大戟群落集群分布)→固定沙地(退耕15~25y)趋于逆向植被演替(油蒿羊柴群落和柠条滨藜群落强集群分布)。
植被演替的方向和植被群落组织结构水平的变化规律主要有以下4点:
①整个群落水平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退化程度的降低,在半流动沙地到固定沙地演化过程中,退耕还草地的群落生态特性发展不稳定,退耕还草区的群落结构和组成还未达到顶级群落水平,群落生态特性波动较大。②油蒿种群在固定沙地(退耕25y)阶段已出现优于羊柴种群的生态特征,即羊柴种群开始出现萎蔫和枯死现象,密度下降,种群衰败,种群竞争性减弱。这预示下一个演替阶段油蒿种群将取代羊柴种群。③半固定沙地(退耕15y~20y)阶段是群落变化的敏感期,但退耕地整体群落植被是从沙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变化过程证明了退耕还草地整体朝正向演替发展的态势。④以沙柳、油蒿、小叶锦鸡儿、羊柴为代表的主要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研究反映出,就目前黄土高原向沙漠(地)过渡区退耕还草地水分条件而言,无法实现所选造林树种的最低保证需水量,这导致该地带的退耕还草地种群生长受到水分条件胁迫,群落植被变化易趋于逆向演替。
(2)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退耕还林地植被演替态势:垂穗披碱草群系呈集群型(退耕0~18y)快速正向演替→银露梅群落和匍匐栒子群落呈强集群型(退耕18y~27y)缓慢逆向演替→华北落叶松群落、中国沙棘灌木群落和青海云杉+白桦林群系呈均匀型或集群型(退耕27y~55y)平稳正向演替。以青海云杉群落及其与白桦、沙棘混交林群落为优势种群。退耕0~27y阶段,群落物种的数量和种数有较大波动,退耕45年后群落稳定。目前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区退耕还林地的水环境容量可以满足主要造林树种的耗水需求量,即该地区植被生长不受水环境条件制约,植被演替朝正向发展。
(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退耕还林地植被演替态势:退耕5y缓慢正向演替阶段→退耕10y快速正向演替(伴有逆向演替特征)。演替特征在不同坡向变化明显:阳坡地由刺槐群落→油松丁香群落,半阳坡地由沙棘群落和虎榛子连翘群落→三裂绣线菊群落和黄刺玫群落,半阴坡地由黄刺玫群落和沙棘群落→黄刺玫群落和油松丁香群落,阴坡地由黄刺玫群落和油松丁香群落→虎榛子连翘群落。以油松刺槐群落、黄刺玫群落和铁杆蒿羊胡子群落为优势种群,且各种群均以集群方式分布。其中,阳坡多样性变化最剧烈,半阳坡、半阴坡和阴坡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相近。演替发生最明显的坡位是坡度15°~30°的地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退耕还林地植被群落生态特征不稳定,不同坡向的退耕林地中的群落分布集中,优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度大,致使种间竞争加大,灌木和草本层对资源利用率高使人工林树种油松和刺槐大面积枯死衰败,造成群落稳定性差。同时封山育林的造林成分过于单一,物种多样性较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退耕还林地林木生长条件受到水分亏缺的制约,减缓了植被生长速度,降低了植被群落正向演替的速度。
(4)从黄土高原向沙漠(地)过渡带、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的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植被演替过程看,北方主要退耕地植被演替态势有共性亦有异性,但总体发展趋势是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交错进行。
相同点有两点,一是退耕初期即从物种有无到有的过程里,植被生态特征均称规模态势发展、物种多样性增长幅度大,也就是发生了正向演替。二是水环境容量不满足造林树种的林木需水量时,退耕地植被演替初期植被进行正向演替的速度慢、时间长。
不同点有两点:①演替中期。退耕地植被演替发展过程并不都是延续前期发展态势,如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由于种间密度过大、土壤养分和水分竞争剧烈,导致种群衰退,造成了植被群落的暂时性逆向演替。②水环境容量与林木需水量适应性影响未来植被演替整体态势。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呈稳定正向发展,而另外两个地带的植被趋向逆向演替。根据3个地带主要退耕还林还草树种的耗水特性和当地水环境容量适应性分析发现,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水环境容量与优势种需水量匹配,另外两个地带呈现不足状态。由此可知,当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种问水资源竞争加剧,导致蒸腾耗水量大、耐寒性相对弱的物种枯死,形成暂时性地表裸露,造成演替序列逆向进行,该现象是水资源量与人工选择的造林树种或密度不匹配造成的。
|
|
|
|
1 |
张德魁;王继和;马全林;刘虎俊;;古浪县北部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7年04期 |
2 |
张远东,潘晓玲,顾峰雪,单延龙;阜康荒漠植被灌木与半灌木种群生态位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
3 |
王志高,王孝安,肖娅萍;太白红杉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0期 |
4 |
楚光明,潘存德,晋瑜,王梅,何江成,蒙敏;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外围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5 |
牟吉元,陈天业,牟少敏;麦套春棉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生态位研究[J];昆虫知识;1997年06期 |
6 |
郝锋;李医民;;模糊生态位再探[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7 |
张林静,岳明,张远东,顾峰雪,潘晓玲,赵桂仿;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分析[J];生态学报;2002年06期 |
8 |
骆东玲,张金屯,陈林美;白羊草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9 |
刘秀珍,张金屯;天龙山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0 |
陈怡,曹同,宋国元,于晶;上海市地面藓类植物生态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1期 |
11 |
孟东平;王翠红;辛晓芸;张金屯;;汾河太原段水体浮游藻类生态位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0期 |
12 |
谢强,覃干超,黄家林;元宝山冷杉群落主要木本种群的生态位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3 |
孙曦浩;李医民;贡崇颖;;基于Type-2型模糊集的动态生态位模型[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7年01期 |
14 |
阮平南;张敬文;刘宇;;企业生态位原理与战略网络节点关系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4期 |
15 |
江源;黄晓霞;刘全儒;和克俭;杨艳刚;;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植物多样性格局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6 |
汪志聪;吴卫菊;左明;李敦海;;巢湖浮游植物群落生态位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6期 |
17 |
王翠红,张金屯;汾河水库及河道中优势硅藻生态位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3期 |
18 |
李晶;上官铁梁;张秋华;;山西北部沙棘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9 |
谢少鸿;陈玉军;陈远合;肖泽鑫;彭剑华;;广东南澳岛台湾相思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生态科学;2006年04期 |
20 |
陈俊豪;黄晓凤;鲁长虎;姚小华;余泽平;;白颈长尾雉与白鹇秋冬季空间生态位比较[J];生态学杂志;2009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