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豆科苜蓿属,耐干旱、冷热,产量高且质优,能改良土壤,因而被广泛栽培利用,主要用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光合遗传特性及SRAP分子标记技术,以世界15个国家的42份野生紫花苜蓿为材料,从表型、光合和DNA分子标记三个水平对野生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野生紫花苜蓿具有丰富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在13个重要表型特征中叶面积的变异幅度最大,株丛形态的变异最小。各表型特征间相关分析说明主茎直径与主茎长度以及叶表面毛与叶背毛呈极显著正相关,叶面积与千粒重、叶宽、叶长都是极显著正相关。
2、42份野生紫花苜蓿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种质之间表型性状间的主要变异来源于生长习性、花色、千粒重、叶面积以及越冬率这五个因子的影响。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的聚类结果显示了苜蓿生殖生长状况的差异。
3、首次在国内运用技术较新且在牧草类作物应用非常少的SRAP标记对42份野生紫花苜蓿种质进行研究,用13对引物扩增,共扩增出27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29条,多态性比率83.88%,高于目前所报道的其他作物,每对引物组合平均21条的多态性条带。各材料间的GS值范围在0.498~0.882之间显示苜蓿种质资源间存在着非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2份野生紫花苜蓿材料的聚类结果将所有材料划分为5类,典型特征是叶面积、千粒重、花色的不同,研究表明SRAP标记更能准确的反映材料的遗传多样性。
4、研究了42份材料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发现:按表型性状所分的五个类别中各材料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115号、122号、114号这三份材料的变化趋势与组内其他材料表现出了不一致的趋势;但SRAP分子标记所分的五个类别中各材料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在各自类别中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光合特性也是研究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光合特性和分子标记以及表型性状对于研究苜蓿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
|
|
1 |
尹绍武,黄海,张本,陈国华;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5年08期 |
2 |
欧阳冬梅;刘凰;徐金星;刘春华;邹东旺;杨良波;唐记平;谢克强;;基于SRAP标记的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长江蔬菜;2012年16期 |
3 |
欧阳冬梅;游永宁;刘凰;徐金星;刘春华;邹东旺;杨良波;唐记平;胡中立;谢克强;;莲品种SRAP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现代园艺;2013年03期 |
4 |
李国庆,伍育源,秦志峰,刘运莲;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J];水产科学;2004年08期 |
5 |
朱彩艳,叶卫,夏军红,符云,周发林,江世贵;广东1个鲮原种群体的种质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南方水产;2005年04期 |
6 |
汤青萍;陈宽维;章双杰;李慧芳;屠云洁;赵东伟;;影响微卫星分析家禽遗传多样性有关因素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7 |
;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 2006年11月23-26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3期 |
8 |
胡小荣;陶梅;周红立;;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
9 |
顾奇萍;金则新;李钧敏;楼文燕;;短柄枹种群在不同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遗传多样性[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0 |
吉挺;殷玲;刘敏;陈国宏;;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六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J];昆虫学报;2009年04期 |
11 |
袁青妍;陶争荣;李国勤;沈军达;陈奕春;陈文标;王德前;虞永亮;田勇;原爱平;卢立志;;绍兴鸭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0年03期 |
12 |
王利红;姜华;王艳丽;孙国昌;;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
13 |
岳兴建;刘绍平;刘明典;段辛斌;汪登强;陈大庆;;怒江流域多鳞荷马条鳅(Homatula pycnolepis)种群年龄结构与遗传多样性[J];动物学研究;2013年04期 |
14 |
邱明生,李晋涛;盐肤木瘿蚜的遗传多样性[J];植物医生;1996年05期 |
15 |
谢军,才卓,刘向辉,李风华,曹宏丽,栾玉富;生物技术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鉴定的应用[J];作物杂志;1998年S1期 |
16 |
马作斌;王昌华;王辉;付亮;;不同国家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年03期 |
17 |
郑冰蓉,张亚平,肖蘅,昝瑞光;云南倒刺鲃mt DNA D-loop区序列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水利渔业;2002年03期 |
18 |
;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2006年11月21-2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
19 |
;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2006年11月21-2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S1期 |
20 |
李慧芳;李碧春;陈宽维;杨宁;马月辉;汤青萍;屠云洁;;中国地方鸭品种资源的分子遗传多样性[J];畜牧兽医学报;200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