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
【摘要】:
祭坛园林是指由包括祭祀坛台在内的建筑、植物、道路、小品等造园要素所构成的环境区域,其起源于我国的周代。北京祭坛园林是北京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我国明、清帝王祭祀自然诸神并举行仪式的固定场所。其不仅折射出我国国家祭祀文化的重要内涵,同时也闪耀着永恒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礼制文明的光芒,更是世界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北京明、清祭坛园林是北京及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祭坛文化的唯一较为完整保存的实例,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与研究价值。如今北京祭坛园林中古建筑的修缮、复建,园林的整体定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重新审视和研究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不仅有利于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和利用,还可以使这一工作产生新的社会价值。长期以来对北京祭坛园林的研究多从祭坛的历史沿革、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切入,而从祭坛园林整体的角度对其建筑形制、布局及其环境规划特色研究内容相对较少。本论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对北京祭坛园林的建筑形制和布局形态,及其园林特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也是对坛庙园林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论文的研究基于大量的资料分析总结,并结合考察7处北京现存祭坛园林,采取实测、摄影、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加以归纳分析支撑研究的成果。
论文以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为研究重点,首先从祭坛及祭坛园林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概括北京祭坛园林的整体布局与现状,建立起研究的背景平台。继而论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按照空间要素:山水环境、建筑布局、道路广场、小品、植物配置等分类,由外至内的对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择址;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道路及园林小品;植物配置做系统性研究。论文最后结合实例对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本研究最终认为:北京祭坛园林的择址依据了中国封建礼制思想与传统文化理念精髓的双重影响;其建筑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们的功能用途和文化底蕴,以及整体布局所体现的整体功能性与礼制内涵;各祭坛园林中的原址道路遵照礼制,形式简洁,其形式和铺装等级同整个建筑群在空间上保持一致;园中古树在配置上营造了庄严、肃穆的纪念气氛,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基于对明、清祭坛园林的研究,笔者提出:北京明、清祭坛园林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当代对其的保护应从“整体性保护”角度出发;建立祭坛园林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法规与体制体系;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历史原貌为保护手段;构建北京祭坛园林的“公园+博物馆”式的经营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