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用教学
【摘要】:
语用学研究“语境中的语言意义”。“意义”和“语境”是语用学理论中的两个关键概念。随着语用学及二语/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开始把语用学纳入到二语/外语教学中来,并开始探讨语用知识的可教性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研究表明,语用知识是可教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提高。
总的来说,语言学习者应具备两种能力: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前者关系到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后者则关系到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它们同等重要。语用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它既包括在语境中正确理解话语意义的能力,也包括根据语境得体地表达信息的能力。
语用知识具有可教性,在我国中学的英语课堂中教语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国内和国外在语用教学方面展开的研究可发现:国外的语用教学理论主要基于二语习得理论,语用教学多是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非外语的语言环境中展开的,其研究结果也多来自于研究人员的语用教学试验或教学实践。相比之下,我国对语用教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引进阶段,既缺乏符合中国实际的语用教学理论,更缺乏对语用教学的实践研究。虽然有了一些关于我国学生语用能力状况的调查,但很少有专门针对中学生的,到目前为止,也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教语用”的问题。
开展语用教学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内容上,本文区分了两种语用学知识——语用语言学知识和社会语用学知识,并提出,中学阶段的语用教学可包括社会语用知识、语境知识、礼貌策略、言语行为和语用常用语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本文提出,这些内容可以通过一种“改良的”或者“革命性的”方法教给学生。它们的区别在于,是通过在传统语法教学的内容中增加一些语用知识、从而调整传统教学内容来教语用(即“改良的”方法)还是通过一种与之前的传统语法教学完全不同的方法(即“革命性的”方法)来专门地、系统地教语用。
该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限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也从此次研究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