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三个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评价与对比研究
【摘要】:
本论文以白石砬子、老秃顶子、海棠山3个位于辽宁境内的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保护区内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地理成分、基本特点等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并对保护区内植被进行系统分类,研究了保护区内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及价值,确定了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植物,旨在为辽宁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共发现维管束植物114科451属1065种,其中有蕨类植物20科33属64种,裸子植物4科7属16种,被子植物90科411属985种;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共发现维管束植物123科488属1158种,其中有蕨类植物19科29属60种,裸子植物4科11属23种,被子植物100科448属1075种;海棠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维管束植物104科428属858种,其中有蕨类植物10科11属21种,裸子植物4科9属15种,被子植物90科408属822种。
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和海棠山科的比较结果显示,含1种的科数分别为28、37和27,表现为科占比例较大而种占比例小的特点;含2~9种的寡种科数分别为57、53和58,表现为所占总种数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是科数却较多;含10~29种的科分别为21、23和13,含30~50种的科数分别为6、6和4,含50种以上科数分别为2、4和2,3个自然保护区内的种主要由含种较多的几个科组成;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和海棠山自然保护区中以含1种的单种属和含2~5种的寡种属占的比例较高,其中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和海棠山自然保护区含1种的单种属分别为235、264和260,含2~5种的寡种属分别为182、185和146,分别占所有属的40.53%、44.65%和45.92%,两者合计所含的属数占了所有属数的90%以上,其中所含的种数占了所有种数的近70%。
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和海棠山自然保护区热带广泛分布所占的比例最高,此外,北温带及其变型在3个自然保护区内所占比例也较高,其中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分别为22科和26科,分别占总科数的19.14%和19.22%,海棠山分布有19科,占了总科数的20.21%,热带广泛分布和温带及变型分布占了3个自然保护区除世界广布之外的主体;在科的水平上,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和海棠山以泛热带至温带分布科占优势,泛热带和温带分布科相近,而温带至寒带分布科最少;但从各类型分布的总科数上来看,老秃顶子分布类型科数最多,其内所含的科包括了白石砬子分布的所有科,白石砬子的科数占了老秃顶子的90%,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和海棠山有北温带及其变型分别为150属、177属和128属;白石砬子和老秃顶子的热带分布属及其变型均计73属,其中占白石砬子所有种子植物属的17.46%,占老秃顶子所有种子植物属的15.90%,海棠山热带分布属及其变型计85属,占海棠山所有种子植物属的20.38%;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和海棠山分布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分别有2个、5个和9个,在属的水平上,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和海棠山均是以温带成分为主,显示出该植物区系从温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其中白石砬子和老秃顶子不论在温带成分还是热带成分上都相差无几,这点与科的分布特征相一致。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和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在相同的科、属、种占有很大的比例,不论在物种组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还是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分布数量,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不论从科、属、种的数量还是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均高于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老秃顶子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白石砬子内分布的物种,因此,从物种多样性或植物组成方向看,建议只保留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
(2)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和海棠山植物区系两两之间在科的相似性程度最高,其次为属,最后为种;白石砬子处于长白植物区系向华北植物区系过渡地段的边缘地带。植物种类较丰富,区系成分较复杂,显示出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植物区系汇合的过渡性与古老性的特点;海棠山自然保护区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兼有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的植物。
(3)白石砬子植被分为4个植被类型组,5个植被型,9个植被亚型;老秃顶子植被分为4个植被类型组,7个植被类型,11个植被亚型,21个群系;海棠山植被分为4个植被类型组,5个植被类型,6个植被亚型,26个群系。
(4)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反映了各森林群落间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在同一森林群落类型中,各层次的丰富度指数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
|
|
|
|
1 |
白永飞,李凌浩,王其兵,张丽霞,张焱,陈佐忠;锡林河流域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沿水热梯度变化的样带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6期 |
2 |
赵建民,陈海滨,李景侠;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3 |
杨利民,周广胜,王国宏,王玉辉;人类活动对榆树疏林土壤环境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3期 |
4 |
陈昌笃;林文棋;;北京的珍贵自然遗产——植物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
5 |
袁凤军;杜凡;许先鹏;;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7年04期 |
6 |
杨林;石莎;冯金朝;赵敏杰;陶季;蓝智钢;;青海海北高寒草甸植被多样性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
7 |
葛菁;韩宁宁;;安徽省植物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
8 |
;科技要闻[J];科技导报;2011年04期 |
9 |
郭正刚,梁天刚,刘兴元,张洪江;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类型及植物多样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0期 |
10 |
张桂宾;河南省植物多样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1 |
林长松,左经会,田应洲,向红,孙爱群;玉舍森林公园猕猴桃属植物多样性研究[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
12 |
芦维忠,任继文;甘肃麦积山风景区植物多样性及保护[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3 |
;武汉市园林科研所两项课题获奖[J];园林科技信息;2005年01期 |
14 |
陈昌笃;林文棋;;北京的珍贵自然遗产——植物多样性[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S3期 |
15 |
张毅;王书宏;陈陆琴;;浅谈太原市园林绿化[J];太原科技;2008年04期 |
16 |
杨秀莲;张克斌;曹永翔;;封育草地土壤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与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
17 |
陈鹏程;;湛江市公园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0期 |
18 |
吴征镒;;新起点的寄语[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1年01期 |
19 |
Peter Moore;孙祥燮;;多样性的生态学[J];世界科学;1986年06期 |
20 |
赵哈林,张铜会,常学礼,周瑞莲;科尔沁沙质放牧草地植物多样性及生态位的分异规律研究[J];中国沙漠;199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