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贵州喀斯特地区小蓬竹生态特性研究

刘济明  
【摘要】: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土层浅薄,土壤容量少,岩石出露率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生态环境恶劣。小蓬竹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喀斯特地区,仅在贵州罗甸县、平塘县、紫云县及长顺县城关镇的喀斯特山地上有分布,生长状况良好。为了探索小蓬竹的生长适应性,分析小蓬竹的濒危机制,为小蓬竹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物种筛选和合理搭配等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采用野外调查、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小蓬竹在喀斯特小生境、构件、克隆、种群、群落等方面的适应特征,研究表明: 1、小蓬竹的生境可分为土面、石面、石沟、石隙、石槽和石洞6种小生境。除石面外,其它5种小生境均有小蓬竹分布。土面小生境最适于小蓬竹生长,而石洞小生境最不适于小蓬竹生长,其它三种小生境的小蓬竹生长情况差别不大。小蓬竹分布的小生境形成石面型、石面-土面型、土面-石面型三种组合类型。利用小蓬竹造林时,主要利用的应该是石沟、石隙以及石槽小生境。 2、小蓬竹的适宜叶面积指数为7.1893。小蓬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曲线,在12:00和15:00出现了两个高峰,具有明显的“午睡”现象。对其光响应曲线的测定表明:小蓬竹的光补偿点为13.57μmol·m~(-2)·s~(-1),光饱和点较高,达到1200μmol·m~(-2)·s~(-1)左右,说明小蓬竹属于耐阴性竹种。 3、小蓬竹在孤立木生境中不管是枝构件还是叶构件都要好于林缘和林中生境;但在枝条长度方面,林缘要好于孤立木和林中。各级分枝的平均角度随竹龄的增大而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但总体是趋于35°。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加,平均分枝角度进一步增加,自然整枝高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同时茎上平均分枝数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小蓬竹在孤立木和林缘生境中,克隆构件类似于K-对策者;在林中生境里类似于r-对策者。 4、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环境下,小蓬竹的克隆构型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这主要体现在间隔子长度和分枝强度上。小蓬竹克隆分株之间的分枝角度相对固定,主要是15°、40°、70°、110°四个角度。小蓬竹能通过克隆可塑性来调节其觅食行为。小蓬竹作为克隆植物具有明显的生理整合作用。 5、小蓬竹在种群水平上具有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出笋数多,但退笋率也高,成竹率低,营养空间不足是小蓬竹退笋率高的主要原因。在小蓬竹分布区内,自然林中的小蓬竹种群年龄结构属增长型,但趋于稳定。小蓬竹的分布格局与研究时的取样尺度有很大关系,克隆分布格局随研究尺度的加大而由随机型变化为集群型。克隆分株分布格局一直呈集群型,但随着研究尺度的加大其集群程度也逐渐增强。小蓬竹种群调节是密度制约性的,受克隆密度以及克隆分株密度的影响。小蓬竹的环境容纳量在100株/m~2左右。 6、小蓬竹是其所属群落的优势种,并且是唯一的建群种。小蓬竹群落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小蓬竹群落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天然小蓬竹群落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接近于1,天然小蓬竹群落是相对稳定的群落。小蓬竹群落土壤种子库中具有丰富的活力种子。 7、小蓬竹能很好的适应所在区域的环境,并且对群落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小蓬竹能明显改善群落内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且改善作用优于相同环境中的灌木群落和草地。小蓬竹群落具有比相同环境中的喀斯特灌木群落和草地更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8、小蓬竹濒危有三个可能原因:一是人为砍伐利用过度;二是喀斯特地区狭小的土壤空间及特殊的克隆生长特性;三是小蓬竹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9、小蓬竹可以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物种用于贵州南部和西南部、云南大部、广西、重庆和湖南等省份的石漠化治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叶岳;周运超;;喀斯特石漠化小生境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岩溶;2009年04期
2 陈劲松,董鸣,于丹,刘庆;不同光照条件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8期
3 廖明隽,王其兵,宋明华,董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生境中羊草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1期
4 张殿发,欧阳自远,王世杰;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5 周越;;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其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陈起伟;;喀斯特石漠化图的成图方法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杨荣和;范贤熙;胡巍;;贵州喀斯特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研究[J];种子;2010年09期
8 邓培雁;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受损现状及其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9 莫菲,杨龙,陈训;贵州喀斯特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J];贵州科学;2005年03期
10 吴士章,朱文孝,苏维词,李坡,贺卫,周庆珍;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定位试验研究——以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为例[J];中国岩溶;2005年03期
11 龙健;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其调控对策[J];土壤通报;2005年05期
12 周国富;;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贵州沿河县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3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14 《世界喀斯特自然与文化财富评价体系》课题组;;伸手挽住昨天的财富——世界喀斯特自然与文化财富评荐体系应用一周年评述[J];中国绿色画报;2007年07期
15 何跃军;钟章成;;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适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年05期
16 罗祥康;;在石灰岩喀斯特地区进行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体会[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9年05期
17 苏维词;牟井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区划初探——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为例[J];贵州科学;1993年03期
18 殷红梅;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变异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19 徐瑶;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20 魏鲁明;茂兰,大自然留下的奇特遗产[J];人与生物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林华;;贵州省建立普定喀斯特综合试验研究站[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2 王德光;胡宝清;覃开贤;;复杂性科学在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研究中的应用[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唐正平;吴勇;;全力打造织金洞喀斯特旅游文化品牌[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4 金效华;吉占和;覃海宁;;红水河上游喀斯特地区(限于贵州省西南地区)兰科植物研究[A];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梁宁;程鸿德;汤顺林;;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型[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吴平;;关于喀斯特地区房地产开发所产生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7 龙健;江新荣;邓启琼;刘方;;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8 上官贞军;;基于生态农业的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9 韦清章;肖时诊;;喀斯特地区乡村特色生态旅游设计研究——以毕节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为例子[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郎赟超;刘丛强;赵志琦;李思亮;韩贵琳;;喀斯特地下水地球化学:水-岩反应和污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济明;贵州喀斯特地区小蓬竹生态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陈劲松;异质性环境中克隆植物的适应对策[D];武汉大学;2004年
3 郭金丽;三种根茎型禾草繁殖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4 钱永强;异质性水分胁迫下野牛草克隆分株间生理整合及其调控机理[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王秀峰;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曾建军;入侵植物剑叶金鸡菊繁殖特性与适应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彭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9 朱书法;贵州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及碳同位素组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罗扬;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洪;喀斯特植物小蓬竹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2 周超;小蓬竹克隆种群在不同喀斯特生境下的适应性[D];贵州大学;2008年
3 李安定;喀斯特地区顶坛花椒林地生态需水过程及造林技术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4 白玉明;花棒克隆生长特性及其锈病重寄生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代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试验示范与监测评价[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雁南;松嫩草地蔓委陵菜与鹅绒委陵菜无性系种群特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静;松嫩草地蔓委陵菜无性系种群动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盛丽娟;克隆植物结缕草对光照的表型可塑性响应与碳素整合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艾浩峰;基于小生境离散差分演化的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白利妮;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亚洲;中国喀斯特地区:“长出”1厘米土,要成千上万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许定华;威宁自治县“喀斯特试点”谱新篇[N];毕节日报;2010年
3 马永坤 叶启伟;“四个步骤”推进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N];毕节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志强;喀斯特地区创造出发展奇迹[N];科技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文天;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面临两难困境[N];科技日报;2010年
6 鲍鲔;中国南方喀斯特“登陆”世界自然遗产[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龙昭毅;“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专家论坛”举行[N];贵州日报;2006年
8 叶启伟;“威宁试点”工作取得八项突破[N];毕节日报;2009年
9 张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地区灾后农村信息技术开发与示范》启动[N];毕节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顾芷蘅;贵阳森林生态网络初步形成[N];贵阳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