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地区小蓬竹生态特性研究
【摘要】: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土层浅薄,土壤容量少,岩石出露率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生态环境恶劣。小蓬竹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喀斯特地区,仅在贵州罗甸县、平塘县、紫云县及长顺县城关镇的喀斯特山地上有分布,生长状况良好。为了探索小蓬竹的生长适应性,分析小蓬竹的濒危机制,为小蓬竹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物种筛选和合理搭配等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采用野外调查、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小蓬竹在喀斯特小生境、构件、克隆、种群、群落等方面的适应特征,研究表明:
1、小蓬竹的生境可分为土面、石面、石沟、石隙、石槽和石洞6种小生境。除石面外,其它5种小生境均有小蓬竹分布。土面小生境最适于小蓬竹生长,而石洞小生境最不适于小蓬竹生长,其它三种小生境的小蓬竹生长情况差别不大。小蓬竹分布的小生境形成石面型、石面-土面型、土面-石面型三种组合类型。利用小蓬竹造林时,主要利用的应该是石沟、石隙以及石槽小生境。
2、小蓬竹的适宜叶面积指数为7.1893。小蓬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曲线,在12:00和15:00出现了两个高峰,具有明显的“午睡”现象。对其光响应曲线的测定表明:小蓬竹的光补偿点为13.57μmol·m~(-2)·s~(-1),光饱和点较高,达到1200μmol·m~(-2)·s~(-1)左右,说明小蓬竹属于耐阴性竹种。
3、小蓬竹在孤立木生境中不管是枝构件还是叶构件都要好于林缘和林中生境;但在枝条长度方面,林缘要好于孤立木和林中。各级分枝的平均角度随竹龄的增大而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但总体是趋于35°。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加,平均分枝角度进一步增加,自然整枝高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同时茎上平均分枝数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小蓬竹在孤立木和林缘生境中,克隆构件类似于K-对策者;在林中生境里类似于r-对策者。
4、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环境下,小蓬竹的克隆构型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这主要体现在间隔子长度和分枝强度上。小蓬竹克隆分株之间的分枝角度相对固定,主要是15°、40°、70°、110°四个角度。小蓬竹能通过克隆可塑性来调节其觅食行为。小蓬竹作为克隆植物具有明显的生理整合作用。
5、小蓬竹在种群水平上具有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出笋数多,但退笋率也高,成竹率低,营养空间不足是小蓬竹退笋率高的主要原因。在小蓬竹分布区内,自然林中的小蓬竹种群年龄结构属增长型,但趋于稳定。小蓬竹的分布格局与研究时的取样尺度有很大关系,克隆分布格局随研究尺度的加大而由随机型变化为集群型。克隆分株分布格局一直呈集群型,但随着研究尺度的加大其集群程度也逐渐增强。小蓬竹种群调节是密度制约性的,受克隆密度以及克隆分株密度的影响。小蓬竹的环境容纳量在100株/m~2左右。
6、小蓬竹是其所属群落的优势种,并且是唯一的建群种。小蓬竹群落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小蓬竹群落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天然小蓬竹群落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接近于1,天然小蓬竹群落是相对稳定的群落。小蓬竹群落土壤种子库中具有丰富的活力种子。
7、小蓬竹能很好的适应所在区域的环境,并且对群落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小蓬竹能明显改善群落内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且改善作用优于相同环境中的灌木群落和草地。小蓬竹群落具有比相同环境中的喀斯特灌木群落和草地更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8、小蓬竹濒危有三个可能原因:一是人为砍伐利用过度;二是喀斯特地区狭小的土壤空间及特殊的克隆生长特性;三是小蓬竹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9、小蓬竹可以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物种用于贵州南部和西南部、云南大部、广西、重庆和湖南等省份的石漠化治理。
|
|
|
|
1 |
叶岳;周运超;;喀斯特石漠化小生境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岩溶;2009年04期 |
2 |
陈劲松,董鸣,于丹,刘庆;不同光照条件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8期 |
3 |
廖明隽,王其兵,宋明华,董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生境中羊草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1期 |
4 |
张殿发,欧阳自远,王世杰;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
5 |
周越;;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其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6 |
陈起伟;;喀斯特石漠化图的成图方法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7 |
杨荣和;范贤熙;胡巍;;贵州喀斯特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研究[J];种子;2010年09期 |
8 |
邓培雁;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受损现状及其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9 |
莫菲,杨龙,陈训;贵州喀斯特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J];贵州科学;2005年03期 |
10 |
吴士章,朱文孝,苏维词,李坡,贺卫,周庆珍;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定位试验研究——以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为例[J];中国岩溶;2005年03期 |
11 |
龙健;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其调控对策[J];土壤通报;2005年05期 |
12 |
周国富;;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贵州沿河县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3 |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
14 |
《世界喀斯特自然与文化财富评价体系》课题组;;伸手挽住昨天的财富——世界喀斯特自然与文化财富评荐体系应用一周年评述[J];中国绿色画报;2007年07期 |
15 |
何跃军;钟章成;;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适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年05期 |
16 |
罗祥康;;在石灰岩喀斯特地区进行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体会[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9年05期 |
17 |
苏维词;牟井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区划初探——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为例[J];贵州科学;1993年03期 |
18 |
殷红梅;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变异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
19 |
徐瑶;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20 |
魏鲁明;茂兰,大自然留下的奇特遗产[J];人与生物圈;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