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植物根系分布研究
【摘要】:
农林复合系统中各类植物地下部分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根系的特征来体现的。对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根系分布特征和果树及农作物根系进行研究,是了解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中不同组分间的竞争机理、选择复合系统树种、系统设计和调控技术等的基础。
本文选择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主要模式,即:黄土坡面刺槐林草复合、黄土塬面核桃与农作物间作以及苹果与农作物间作。在两大类主要的农林复合系统内进行实验区的布设,对每种复合类型的林木和农作物根系采用根钻法和挖掘法进行挖掘,对刺槐、核桃、苹果及农作物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不同植物根系分布模型。
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上的刺槐根系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半阴坡刺槐根系的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大于阳坡刺槐根系的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2)不同坡向上刺槐根系消弱系数p值存在明显差异。半阴坡立地的p值大于阳坡立地的β值,说明半阴坡的根系分布深度大于阳坡立地;3)不同坡向上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随深度均遵从R=aebz(R为根系生物量或根系长度或根表面积,z为土层深度,a和b为常数)的指数下降规律;4)在垂直方向上,核桃和苹果根系生物量根系较为集中的分布在0-60 cm的土层中;在水平方向上,核桃和苹果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树干0-1.5m的范围内;5)核桃根系细根(0≤d<2mm)分布的消弱系数β值大于核桃根系粗根(d≥2mm)分布的消弱系数β值,苹果根系细根(0≤d<2mm)分布的消弱系数β值大于苹果根系粗根(d≥2mm)分布的消弱系数β值,这种根系分布结构扩大了树木的吸收水分和养分空间。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在黄土区果农间作模式中要控制果树和作物界面的距离,至少应大于1.5m,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减少竞争;2)在晋西黄土区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根据树种根系的分布特征和水资源环境容量来确定当地的适当造林密度。
|
|
|
|
1 |
周家维,安和平;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的分类[J];贵州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
2 |
孟平,宋兆民,张劲松,陆光明;农林复合系统水分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6年05期 |
3 |
马秀玲;陆光明;宋兆民;孟平;张均营;;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N_2O浓度分布及垂直通量(简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4 |
费世民;四川盆地浅丘区农林复合系统空间结构的景观生态学初步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1994年01期 |
5 |
张劲松,孟平,尹昌君,崔国栋;农林复合系统的水分生态特征研究述评[J];世界林业研究;2003年01期 |
6 |
辛学兵,陈建业,孟平;农林复合系统结构优化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7年05期 |
7 |
孟平,樊巍,宋兆民,张劲松,辛学兵;农林复合系统水热资源利用率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
8 |
宁小斌;;农林复合系统及其种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
9 |
赵卓昀;;农林复合抵御粮食危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年36期 |
10 |
王立刚,赵岭,许成启,刘新宇,李兴业,李艳霞;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农林复合系统景观生态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0年03期 |
11 |
刘刚才,朱波,林三益,张先婉;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林系统的水土保持作用[J];山地学报;2001年S1期 |
12 |
傅庆林,罗永进,柴锡周;低丘红壤地区几种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1995年06期 |
13 |
黄金东;农林复合系统分类基本框架的探讨[J];辽宁林业科技;1999年03期 |
14 |
樊巍;农林复合系统的林网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0年04期 |
15 |
陈卫平;朱清科;薛智德;张惠;;农林复合系统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6 |
陆光明;马秀玲;周厚德;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刘亚民;龚洪柱;;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蒸散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17 |
陆光明;马秀玲;张劲松;宋兆民;孟平;;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CO_2的分布与作物光合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18 |
李春友,张劲松,孟平;应用运动平均斜率模型模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9 |
吴晓婷;陈亮中;;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与研究方法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3期 |
20 |
马秀玲,陆光明,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张劲松;农林复合系统中林带和作物的根系分布特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