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植物根系分布研究

马雯静  
【摘要】: 农林复合系统中各类植物地下部分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根系的特征来体现的。对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根系分布特征和果树及农作物根系进行研究,是了解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中不同组分间的竞争机理、选择复合系统树种、系统设计和调控技术等的基础。 本文选择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主要模式,即:黄土坡面刺槐林草复合、黄土塬面核桃与农作物间作以及苹果与农作物间作。在两大类主要的农林复合系统内进行实验区的布设,对每种复合类型的林木和农作物根系采用根钻法和挖掘法进行挖掘,对刺槐、核桃、苹果及农作物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不同植物根系分布模型。 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上的刺槐根系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半阴坡刺槐根系的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大于阳坡刺槐根系的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2)不同坡向上刺槐根系消弱系数p值存在明显差异。半阴坡立地的p值大于阳坡立地的β值,说明半阴坡的根系分布深度大于阳坡立地;3)不同坡向上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随深度均遵从R=aebz(R为根系生物量或根系长度或根表面积,z为土层深度,a和b为常数)的指数下降规律;4)在垂直方向上,核桃和苹果根系生物量根系较为集中的分布在0-60 cm的土层中;在水平方向上,核桃和苹果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树干0-1.5m的范围内;5)核桃根系细根(0≤d<2mm)分布的消弱系数β值大于核桃根系粗根(d≥2mm)分布的消弱系数β值,苹果根系细根(0≤d<2mm)分布的消弱系数β值大于苹果根系粗根(d≥2mm)分布的消弱系数β值,这种根系分布结构扩大了树木的吸收水分和养分空间。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在黄土区果农间作模式中要控制果树和作物界面的距离,至少应大于1.5m,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减少竞争;2)在晋西黄土区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根据树种根系的分布特征和水资源环境容量来确定当地的适当造林密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家维,安和平;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的分类[J];贵州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2 孟平,宋兆民,张劲松,陆光明;农林复合系统水分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6年05期
3 马秀玲;陆光明;宋兆民;孟平;张均营;;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N_2O浓度分布及垂直通量(简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4 费世民;四川盆地浅丘区农林复合系统空间结构的景观生态学初步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1994年01期
5 张劲松,孟平,尹昌君,崔国栋;农林复合系统的水分生态特征研究述评[J];世界林业研究;2003年01期
6 辛学兵,陈建业,孟平;农林复合系统结构优化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7年05期
7 孟平,樊巍,宋兆民,张劲松,辛学兵;农林复合系统水热资源利用率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8 宁小斌;;农林复合系统及其种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9 赵卓昀;;农林复合抵御粮食危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年36期
10 王立刚,赵岭,许成启,刘新宇,李兴业,李艳霞;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农林复合系统景观生态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0年03期
11 刘刚才,朱波,林三益,张先婉;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林系统的水土保持作用[J];山地学报;2001年S1期
12 傅庆林,罗永进,柴锡周;低丘红壤地区几种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1995年06期
13 黄金东;农林复合系统分类基本框架的探讨[J];辽宁林业科技;1999年03期
14 樊巍;农林复合系统的林网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0年04期
15 陈卫平;朱清科;薛智德;张惠;;农林复合系统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6 陆光明;马秀玲;周厚德;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刘亚民;龚洪柱;;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蒸散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17 陆光明;马秀玲;张劲松;宋兆民;孟平;;农林复合系统中农田CO_2的分布与作物光合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18 李春友,张劲松,孟平;应用运动平均斜率模型模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9 吴晓婷;陈亮中;;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与研究方法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3期
20 马秀玲,陆光明,徐祝龄,宋兆民,孟平,张劲松;农林复合系统中林带和作物的根系分布特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笑培;王和洲;宗洁;杨慎骄;;农林复合系统研究进展及展望[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2 胡德龙;贺金生;;三峡库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建设[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雷;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朱首军;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水量平衡要素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张劲松;农林复合系统水分运移模型与水分生态特征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4 陈长青;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孙中峰;晋西黄土区径流异质性及水文过程模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马利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农林复合系统持续经营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7 彭晓邦;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生理生态特性及生产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高峻;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两种农林复合模式中水肥光分布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李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带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李春友;农林复合系统中核桃冠层结构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雯静;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植物根系分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何建平;陕西渭北地区常见农林复合系统中林木养分循环利用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峰;坡地农林复合系统中绿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4 张青峰;渭北旱塬混农林业水分生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5 钟诚;坡地农林复合系统中绿篱与作物间的氮素竞争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6 朱悦;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严忠海;陕南秦巴山区农林复合模式效益评价及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靳雪艳;紫色土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红利;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农林复合系统综合效益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10 田晓玲;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间作系统的种间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赵卓昀;全球近半农田林木覆盖率超过10%[N];人民日报;2009年
2 国务院参事、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盛炜彤;完善育林理论研究 引领森林培育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李文华;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4 何满庭;生态农业,湖南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N];湖南经济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王凯;秭归县水保科技带动经济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5年
6 ;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N];农民日报;2002年
7 春风;探索就业与环保双赢之道[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南昌社会科学院 王新宁;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应该怎么做[N];南昌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