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

关海玲  
【摘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展,导致了农业要素的流失、农业的衰退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而近年来,融生产、生活、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以来,在政府合理导向、科技进步的推动与城市对农业多方面需求的拉动下,太原农业加速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尤其是《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此《规划纲要》的实施为标志,太原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同样面临着农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农业经济地位下降、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太原市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使之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等问题,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全文总体研究思路:第一,从辨析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出发,概述并总结了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为下文进一步讨论都市农业发展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本文在借鉴相关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典型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动力源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入挖掘了推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太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为进一步评价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本文系统研究了都市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都市农业指标体系内涵和构建原则,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是东部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高,而中西部地区偏低。太原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代表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综合排名较后,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在中部地区也处于下游位置。 第四,本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包络模型对太原市都市农业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了太原都市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功能方面资源配置状况并对现实的资源配置相对于最佳配置状态的偏离方向和偏离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十年间,太原市对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关注程度较高,而对生态功能关注与投入力度不够。虽然处于规模效率不变和规模效率递增的比例都有所上升,但是绝大部分年份依然存在投入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从政策层面、操作层面提出了促进太原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奠定基础,为推进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莎,何智美;“都市农业”在台湾[J];北京农业;2003年06期
2 刁永祚;论都市农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陶红军,徐华艳;都市农业发展浅析——武汉市的实践[J];农村经济;2003年02期
5 肖莎,何智美;“都市农业”在台湾[J];老区建设;2003年04期
6 肖莎 ,何智美;"都市农业"在中国台湾[J];苏南科技开发;2003年07期
7 肖莎,何智美;“都市农业”在台湾[J];大众标准化;2004年03期
8 肖莎 ,何智美;“都市农业”在台湾[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年05期
9 汤娟;;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9期
10 宁健,周洁红;都市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新生代[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9年02期
11 游绍立;大都市边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2 肖莎,何智美;“都市农业”在台湾[J];现代种业;2003年03期
13 肖莎 ,何智美;“都市农业”在台湾[J];八桂侨刊;2004年03期
14 王绪仁,朱泰山,江文彬;浅谈南京的都市农业[J];科技与经济;1999年01期
15 丛正;都市农业在东北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07期
16 朱颂东,孙靖,金虎;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2期
17 范子文;台湾“城市化与都市农业”考察报告[J];台湾农业探索;1997年03期
18 党国印;关于都市农业的若干认识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03期
19 段若鹏;“都市农业研讨会”观点述要[J];理论前沿;1998年08期
20 刘荣章,曾玉荣;台湾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洞庭湖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辉;;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洞庭湖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单吉堃;;都市农业在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伦敦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林梓联;;都市农业的务件、功能、形式及结构[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2年
5 黄靖;刘盛和;;都市农业的机遇、风险、任务与挑战[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瑾;孙国兴;王爱东;;未来15~20年都市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战略研究[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方卫;;论上海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建设[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兴洪;吴方卫;;论都市农业的节能减排[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蔡建明;罗彬怡;;都市农业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郭焕成;刘盛和;任国柱;;都市农业与观光发展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海玲;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辉;“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3 童小芹;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4 苏延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罗平;“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卫丽;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娟娟;我国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可行性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波;中国都市农业创新论[D];四川大学;2005年
9 蔡意中;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10 邱化蛟;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晓;都市农业发展思路及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管春华;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慧莲;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胡惠;孝感都市农业发展特色的调查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方蜀燕;重庆市主城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忠锋;厦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8 田晓婷;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皇甫杰;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及模式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杨景茹;都市农业:功能,条件及发展模式[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宝印;外来能人“念火”都市农业经[N];中国现代企业报;2010年
2 通讯员 田宝印;外来“和尚”“念火”都市农业经[N];北京商报;2010年
3 高同先;都市农业前景看好[N];江苏经济报;2004年
4 ;渭城:都市农业亮点多 农民得到实惠多[N];陕西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任羽童 常力文 任武松;“都市农业”翩翩走来[N];广元日报;2011年
6 记者 俞艳婷;生态高效都市农业特色张扬[N];嘉兴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侯福战 王世友 范培倩;任城都市农业渐入佳境[N];济宁日报;2011年
8 记者 郭曼;科技为都市农业“输血”[N];昆明日报;2011年
9 陈兴鑫 本报记者 刘若辰;“都市农业”发展破题[N];四川日报;2011年
10 本报通讯员 朱新华 时新峰 本报记者 吴红梅 汪晓霞;南京建设都市农业前景看好[N];新华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