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剧烈变化,因此全面及时的掌握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十分重要。长春市作为东北第二大城市,在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选择长春市作为研究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系统的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模拟了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预测趋势,并对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取得了以下成果:
(1)研究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对每期影像进行预处理和增强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的解译方式,对研究区进行了精度较高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监测结果表明:从1993年到2001年,除旱地面积有所减少外,其他用地类型都或多或少的有所增加,尤其是滩涂、城镇居民点、林地、公路面积增加最多,而河流、铁路、机场面积变化都不大;从2001至2008年土地类型的变化幅度大于1993至2001年,其中旱地、滩涂、水田面积都有所减少,旱地和滩涂面积减少较多,分别为减少了27848.88hm2和18313.48hm2;其他用地类型都有所增加,尤以湖泊水库、城镇居民点和林地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8781.73hm2、11320.37hm2和6100.57hm2,其次工矿用地增长也较多,增加了4348.22hm2。
(2)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长春市2015年、2022年、2029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城镇居民点增加幅度最大,而旱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减少的趋势。
(3)从自然因素、人口、经济、政策等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驱动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中,以地貌、水文条件为主要驱动力:社会因素中,以人口、经济、政策为主要驱动力。
|
|
|
|
1 |
赵小汎,陈文波,沈润平,邱建旺,赵丽红,叶明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持续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2 |
陈百明,刘新卫,杨红;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
3 |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年06期 |
4 |
张镱锂,张玮;第四届亚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环境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
5 |
江晓波,马泽忠,曾文蓉,周万村,周爱霞,李爱农,孙育秋;三峡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
6 |
李水玉;尹怀宁;;葫芦岛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响应与生态调控对策[J];科技信息;2009年24期 |
7 |
赵小汎,沈润平;空间分析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8 |
全斌,朱鹤健,晏路明,李壁成;厦门岛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J];资源科学;2004年05期 |
9 |
洪军,葛剑平,江南;上海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10 |
;我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西部资源;2007年06期 |
11 |
龚建周;夏北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土地覆被的时空动态特征[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年04期 |
12 |
王前锋;周可法;孙莉;秦艳芳;李广宇;王金林;;不同地形分级下的尉犁县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4期 |
13 |
尼格拉·塔什甫拉提;丁建丽;吉别克·哈力克巴义;;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14 |
;河南商邱县王楼人民公社是怎样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J];土壤;1959年07期 |
15 |
李克烔;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一些意见[J];山地学报;1983年04期 |
16 |
王炳欣;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论坛;1994年11期 |
17 |
徐日辉,曾德恩,周宏伟,陈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思路新方法──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1995年02期 |
18 |
陈国先,翟有龙,李明东,徐邓耀,邹振蓉,莫怀银;系统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19 |
刘盛和
,鲁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J];地理科学进展;1996年03期 |
20 |
姚清林;规划蓝图——你用什么思路去修编?[J];中国土地;1997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