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点及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后幼稚细胞比例的预后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 HAML)病例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分析与同期非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non-Hyperleukocyt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 NHAML)病例的差异。
[方法]
观察随访66例HAML (WBC≥100×109/L)病例(非M3型),分析并发症、早期死亡(early death, ED)、治疗反应、远期预后等,并与随机选择的同期202例NHAML (WBC100×109/L)病例(非M3型)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极限乘积法。
[结果]
1、临床特点:199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初诊HAML病例共计66例,中位年龄38.5(15-83),其中男36例,女30例,男女比例1.2:1。FAB分型为:M14例,M2 10例,M4 9例,M4EO 3例,M5a 9例,M5b 31例,以M4/M5型为主,占78.8%。随机抽取初诊NHAML病例202例,中位年龄38.0(16-68),其中男107例,女95例,男女比例1.13:1。FAB分型为:M0 1例,M1 5例,M2 85例,M417例,M4EO 10例,M5a 7例,M5b 65例,M6 12例,其中M2型占42.1%,M4/M5型占49.0%。
2、HAML病例并发症:HAML病例发生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低钾血症、出凝血
异常、感染、肺白细胞瘀滞的几率高于NHAML病例(P0.05)。
3、HAML病例FAB分型特点:HAML病例中78.8%为M4/M5型AML,其完全缓解(CR)率低于非M4/M5型HAML病例(P0.05),二组间并发症发生率、3年无病生存(DFS)、3年总生存(OS)无统计学差异。
4、HAML病例的降白细胞治疗:HAML病例中63例进行了降低白细胞治疗,其中羟基脲(Hu)33例,阿糖胞苷(Ara-C)±Hu14例,单采+Ara-C/Hu16例。单采组与非单采组完全缓解(CR)率、3年DFS、3年OS无统计学差异。
5、HAML病例的预后:HAML病例中ED4例(6.1%),ED与出凝血异常(P=0.001)、肺白细胞瘀滞(P=0.001)、CNS白细胞瘀滞症状(P=0.004)相关。62例HAML病例完成了诱导治疗,38例(66.7%)获得CR,6例部分缓解(PR),13例未缓解(NR)。达CR病例中位年龄32.5(15-62),NR/PR病例中位年龄46.0(16-64)(P0.05)。CR与年龄、是否为M4/M5型相关(P0.05)。HAML病例3年DFS和OS分别为45.7%和32.5%。多因素分析表明3年DFS与年龄是否大于50岁及染色体分组相关(P=0.002)。3年OS与是否CR相关(P0.05)。
6、HAML病例与NHAML病例预后比较:202例NHAML病例CR率为90.5%,3年DFS和OS分别为44.7%和45.6%。HAML病例与NHAML病例比较,CR率、3年O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年DFS无统计学差异(P0.4)。去除ED病例,二者的CR率、3年OS仍有统计学差异。
7、HAML病例与NHAML病例染色体分组及预后:HAML病例中57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根据美国西南肿瘤协作组(SWOG)标准进行染色体分组,预后良好组4例,中等组45例,不良组8例。NHAML病例中182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根据SWOG标准,预后良好组35例,中等组120例,不良组27例。预后中等组HAML病例CR率、3年DFS、3年OS分别为:61.4%,41.0%和31.5%;预后中等组NHAML病例CR率、3年DFS、3年OS分别为:89.9%,44.6%和44.8%;二者的CR率、3年O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年DFS无统计学差异(P0.6)。
[结论]
1、HAML病例更易发生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低钾血症、出凝血异常、感染、肺白细胞瘀滞,易早期死亡。HAML病例以M4/M5型多见。
2、HAML病例CR率与年龄、是否为M4/M5型相关。3年DFS与年龄是否大于50岁、染色体分组相关。3年OS与是否CR相关。
3、HAML病例与NHAML病例比较,CR率、3年OS有统计学差异,3年DFS无统计学差异。
4、WBC≥100×109/L对于染色体中等组病例预后的判断可能更有意义。
|
|
|
|
1 |
徐娟,张庆埠,刘慧霞;羟基脲配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32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22期 |
2 |
顾立达,严媚,赵勤;高白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例[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3 |
孙彤,吴方,张芬琴,沈志祥;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细胞分离治疗[J];白血病;1999年04期 |
4 |
欧阳建,李翠萍,孙雪梅,范洵楠;8例老年人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治疗观察[J];白血病;2000年01期 |
5 |
滕熔,徐瑞容,陈秀芳,徐梦琪,施文瑜,陆德炎;高白细胞型急性白血病治疗回顾[J];江苏医药;2005年05期 |
6 |
郑沙芹;19例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5期 |
7 |
姜波;秘营昌;张静;林冬;魏辉;刘兵城;李巍;周春林;王迎;刘旭平;卞寿庚;王建祥;;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年03期 |
8 |
范红,钟雪帆,程远东;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危险因素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7年04期 |
9 |
王晓红,展新荣,高雁群;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预后因素探讨[J];白血病;1997年03期 |
10 |
万峰,闫铁梅;高白细胞影响血红蛋白测定的探讨[J];辽宁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
11 |
罗自勉,周新伏,陈孟伦,曾纪爱,曾国强;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2年05期 |
12 |
李钧;;15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死亡分析[J];内科;2006年01期 |
13 |
黄振荣;王淑敏;王柏勋;;3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缓解率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
14 |
李璐;李伯利;陈葆国;张丽;;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Kit受体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关系[J];浙江实用医学;2011年04期 |
15 |
朱跃军,李继勋,李卓江;急性白血病患者PC、t-PA、ATⅢ、TxB_2及6-K-PGF_(1α)测定的意义[J];检验医学;1991年02期 |
16 |
朱彦,黄非,杨苏南,罗鸣,李晶;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作用[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7 |
陆凤娟,马伴吟;小儿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31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年04期 |
18 |
华瑛!100034,张欣!100034,卢新天!100034;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年07期 |
19 |
余树娥,李薇,刘劲;24例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2年04期 |
20 |
田虹,陈忠,黄士昂;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