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区分上肢动作的实验研究
【摘要】:表面肌电信号是皮下肌肉复杂的电活动在皮肤表面处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效应,它反映了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肌电信号的检测分析对临床诊断、康复医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表面肌电信号中获取人体运动的有用信息并进行处理已经变得可行。
本文首先分析了表面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及其基本特征。根据表面肌电信号的特点和提取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拾取电路采集表面肌电信号:设计了高共模抑制比的前端放大电路,抑制共模干扰;采用低通滤波电路,有源双T带阻滤波器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并使用软件Multisim对检测电路性能进行仿真测试,验证了该电路具有较高共模抑制比,能有效地滤除50Hz工频信号,满足肌电信号采集电路的基本要求。
本文设计了四种上肢动作实验,采集受试者动作中肌电信号,对采集的肌电信号进行了预处理,首先采用信号的能量阈值法对动作进行分割,然后使用小波降噪方法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降噪处理后运用小波分析理论对采集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使用了小波变换和小波包变换两种方法。处理结果表明由于小波变换随着小波分解尺度的增加,信号的时域分辨率提高但频域分辨率降低,而小波包变换能把随着分解尺度的增大而变宽的频谱窗口再进一步分割变细,从而在提高时域分辨率的同时,提高频域分辨率,确定了采用小波包变换方法分析肌电信号进行动作区分。
进而,本文对采集的四组动作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选用小波包系数能量值作为信号的特征量,肌电信号的处理结果表明采用子频段能量值的方法可以区分手部四种不同动作。实验证明本文搭建的肌电信号的检测电路的可行性,得到了可以区分不同动作肌电信号的特征量,为研制易于携带的肢体动作肌电采集和控制仪器打下一定的基础。
|
|
|
|
1 |
梅品高;罗志增;加玉涛;;一种消除表面肌电信号中工频干扰的方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2 |
杨军;雷敏;;基于双谱分析的表面肌电信号模式识别[J];制造业自动化;2009年03期 |
3 |
杨超;张强;何成奇;蒋兆强;;Ⅰ型骨质疏松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06期 |
4 |
朱海忠;王志中;胡晓;王刚;;基于模糊小波包和决策树的表面肌电信号分类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6年03期 |
5 |
杨广映;汪洋;罗志增;;改进的互谱法分析SMES及其在虚拟仪器中的实现[J];电测与仪表;2006年10期 |
6 |
吴小鹰;侯文生;郑小林;王洪;查敏;;上臂表面肌电信号与肘关节角度的相关性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年04期 |
7 |
韩晓新;;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年07期 |
8 |
何庆华,钟渝,吴宝明,王禾,颜芳,田逢春;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初步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3期 |
9 |
杨广映,罗志增;肌电信号的功率谱分析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3期 |
10 |
胡晓;李莉;任小梅;王志中;;基于小波系数熵的表面肌电信号识别[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
11 |
刘洪涛;曹玉珍;谢小波;胡勇;;表面肌电信号的时变AR模型参数评估肌疲劳程度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
12 |
田喜英;雷敏;;基于多尺度主元分析的表面肌电信号模式分类[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年04期 |
13 |
王坤;王成俊;罗二平;申广浩;汤池;吴小明;闫一力;荆斌;谢康宁;;基于幅频联合分析法对肌肉疲劳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时、频域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
14 |
尤波;周丽娜;黄玲;;实时肌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与探究[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15 |
胡晓,王志中,颜志国;基于小波包熵的与动作相关表面肌电信号的分类[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
16 |
雷敏,王志中;基于学习矢量量化神经网络的表面肌电信号的模式分类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年06期 |
17 |
王人成,董华,黄昌华,廖克,华超,金德闻;低成本人体步态在线检测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8 |
谭春祥,杨基海,钱晓进,梁政;独立分量分析在表面肌电信号分解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4年01期 |
19 |
曹玉珍,刘洪涛,武文君,范增飞;表面肌电信号的时变AR模型参数估计及其在下腰痛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5期 |
20 |
施俊;胡跃辉;郑永平;周康源;陈昕;黄庆华;;使用超声估计肌肉疲劳的初步研究[J];应用声学;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