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儿童期高血压预测成年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前瞻性研究

梁亚军  
【摘要】:背景 高血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成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2000年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6.4%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预计2025年总患病率将达到29.2%。与此同时,高血压罹患人口呈现快速低龄化趋势。但全球接近70%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如何提升高血压的控制率仍然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严重挑战。高血压研究的重要难题是由于血压控制不满意而造成的心、脑、肾及外周血管等器官损伤。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识别,对于评估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进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儿童青少年(以下简称儿童)肥胖的流行,原发性高血压也已经成为儿童中的常见病,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血压存在轨迹现象,原发性高血压的起病可追溯到儿童期。儿童期高血压与成年期高血压密切相关,儿童期高血压不仅引起日后成年期高血压的罹患风险增加,还直接造成动脉血管、心、脑及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的儿童中有很大比例的儿童出现靶器官损害迹象。然而,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特别在青春期经历着生理和激素的变化,血压的轨迹随着生长发育的程度而发生变化。关于儿童期高血压及高血压罹患年龄对成年期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预测风险,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目的 1.描述儿童期至成年期血压水平和血压状态的变化,进一步阐述血压的轨迹现象。 2.分析儿童期高血压及罹患年龄对成年期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预测风险。 3.探讨儿童与成年高血压的联合作用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预测风险。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儿童青少年血压研究(Beij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lood pressure study, BBS)”队列的3198人总人群(男1700人,占53.2%)。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0年对该人群进行临床随访研究。截止目前,累计随访到1126人(男631人,占56.0%),随访率35.2%,目前对BBS的随访仍在进行中。本文依据1126人的随访数据,分析血压轨迹变化、儿童高血压对成年期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预测风险。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个人疾病史、高血压家族史、生活行为等信息。基线时点和随访时点均采用统一标准的方法,对每个研究对象测量了身高(cm)、体重(kg)、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mmHg)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mmHg),并计算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体重/身高2,kg/m2)。此外,随访时点还检测了心率(次/分)、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 cm/s)、左心室结构、尿微量白蛋白(mg/L)、血糖(mmol/L)和血脂(mmol/L)等指标。 7-18岁儿童超重与肥胖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的分类标准”,6岁儿童超重与肥胖参照"2000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长曲线"BMI的P85与P95分位值。成人超重与肥胖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推荐的标准,超重定义为BMI≥24 kg/m2-28 kg/m2,肥胖定义为BMI≥28kg/m2。儿童期血压取Korotkoff第1音为SBP,第Ⅳ音为DBP。儿童期高血压采用2010年制定的“中国6-17岁儿童血压参照标准”,正常血压定义为SBP和DBP均P90;高血压定义为SBP和/或DBP≥P95;二者之间为正常高值血压。成人高血压参照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定义为: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臂-踝PWV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1400cmn/s定义为全身动脉僵硬;颈-股PWV (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PWV)≥900 cm/s定义为主动脉僵硬。根据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与相对壁厚度(relative wall thickness, RWT)联合诊断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LVMI51 g/m27或RWT0.41定义为LVH。随机尿中的微量白蛋白浓度≥30 mg/L定义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 MAU).糖尿病参考2006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血脂异常参照2007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合并BBS基线时点和随访时点的调查与体检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其中,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自然对数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进行分析。具体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x2检验、协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分析儿童期高血压及高血压罹患年龄对成年期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预测风险。 结果 1.本研究调整了年龄、儿童期BMI和成年期BMI后,不论男女各年龄组儿童血压的升高均可引起成年期血压的升高(P0.05)。儿童期血压水平处于高百分位的儿童,成年后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仍然处于高水平。随着儿童期血压百分位的升高,成年期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儿童期血压P25时成年后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0%,儿童期血压≥P95时则上升至35.7%。调整了年龄、性别、儿童期肥胖、成年期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后,随着儿童期血压水平的升高,成年期发生高血压的风险逐渐增加,比值比(odds ratio, OR)从血压P25的1.94(P=0.311)上升至血压≥P95的12.31(P0.001)。 2.高血压儿童中有34.7%的儿童最终发展为成年期高血压病人。随着高血压罹患年龄的增加,成年期发生持续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增加。6岁、9岁、12岁、15岁和18岁的高血压儿童在成年期持续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17.6%、27.0%、36.8%、40.0%和55.0%。调整了年龄、性别、儿童期肥胖、成年期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后,高血压儿童成年期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血压儿童的6.64倍(P0.001)。从9岁开始,儿童期高血压引起成年期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随着高血压发生年龄的增加,成年期持续高血压的风险虽然有波动,但总体看还是逐渐上升,OR从9岁时的5.80上升至18岁时的10.88。肥胖合并高血压的儿童中成年期高血压和重度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高于其他组。调整了年龄、性别、成年期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后,肥胖合并高血压的儿童发生成年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与血压均正常儿童的3.55倍(P=0.044)。 3.成年期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评价指标的平均水平和靶器官损害的异常率均高于血压正常者(P0.001)。成年期高血压患者中有47.4%的人存在全身动脉僵硬,17.8%的人出现主动脉僵硬。控制了年龄、性别、心率、成年期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和饮酒后,高血压患者发生全身动脉僵硬和主动脉僵硬的风险分别是正常血压者的3.92倍和5.13倍(P0.001)。成年期高血压患者中有49.4%的人罹患LVH,随着高血压程度的加重,LVH的患病率逐渐升高。但控制了年龄、性别、成年期肥胖、糖尿病和体育锻炼后,成年期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风险与正常血压者相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98)。成年期高血压患者中有19.3%的人出现MAU,控制了年龄、性别、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和饮酒后,高血压患者发生MAU的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3.87倍(P0.001)。 4.调整了性别、年龄、心率、成年期肥胖、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与饮酒后,随着儿童期血压水平的上升,成年期baPWV和cfPWV的水平随之增高(P0.01),SBP的升高对baPWV和cfPWV的影响大于DBP。调整了性别、年龄、心率、成年期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与饮酒后,高血压的儿童成年后baPWV升高(≥P80)的风险高于正常血压儿童,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为2.54(1.17-5.49)。9岁高血压儿童在成年期罹患全身动脉僵硬的风险高于正常血压的同龄儿童,OR(95%CI)为2.93(1.07-8.07)。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高血压的人发生全身动脉僵硬和主动脉僵硬的风险分别是血压持续正常者的5.98倍(P0.001)和4.13倍(P=0.029),儿童期高血压增大了成年期高血压对全身动脉僵硬的风险。调整了性别、年龄、成年期肥胖、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与体育锻炼后,成年期LVMI和RWT的水平随儿童期血压的升高而上升(P0.01),且SBP的升高对LVMI和RWT的影响大于DBP。高血压的儿童成年后LVMI和RWT升高(P80)的风险均高于正常血压儿童,OR(95%CI)分别为2.56(1.12-5.83)和2.85(1.41-5.78)。高血压儿童中成年后LVH的患病率为48.4%,高于正常血压和正常高值血压的儿童(P0.001)。高血压的儿童在成年期发生LVH的风险是血压正常儿童的2.29倍(P0.001)。从9岁开始,儿童期高血压预测成年期LVH的风险显著增加(OR=4.27,P=0.001)。高血压儿童中成年后MAU的患病率为9.8%,调整了性别、年龄、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与饮酒的影响后,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高血压的人在成年期发生MAU的风险是血压持续正常者的4.03倍(P=0.003),儿童期高血压增大了成年期高血压对MAU的预测风险。 结论 1.血压从儿童期至成年期存在轨迹现象。随着儿童期血压水平的升高,成年期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血压水平处于高百分位的儿童,成年后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儿童。 2.高血压儿童在成年期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升高。从9岁开始,随着高血压发生年龄的增加,成年期罹患高血压的风险逐渐升高。儿童期肥胖合并高血压时,成年后高血压和重度高血压的患病率显著升高,成年期高血压的罹患风险也高于正常儿童。 3.高血压儿童成年后靶器官评价指标的水平和异常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儿童。随着儿童期血压水平的升高,靶器官评价指标水平也随之升高。儿童期高血压可预测成年期全身动脉僵硬和LVH的罹患风险。从9岁开始,高血压儿童在成年后罹患全身动脉僵硬和LVH的风险已开始显著升高。 4.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高血压的人罹患全身动脉僵硬、主动脉僵硬和MAU的风险高于血压持续正常者。儿童高血压显著增大了成年期高血压对全身动脉僵硬和MAU的预测风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林金秀;陈达光;曾开淇;谢良地;蔡洪斌;;高胰岛素血症加重高血压病人的靶器官损害[J];中华高血压杂志;1993年02期
2 夏梦宁;司芩;张文杰;;动态血压监测对防治靶器官损害应用价值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9年12期
3 黄石安;吴梅丽;陈灿;陈建英;吴晓玲;黄锡球;;血压控制正常的中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脉压变化及其对靶器官功能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06期
4 马立青;刘卫生;李芸;;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8年10期
5 褚剑锋;陈可冀;;炎症与高血压应对策略[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6 赵琦;;动态血压监测和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年02期
7 郭启智;贺治青;梁春;吴明月;林厚文;陈万生;吴宗贵;;知母百合与厄贝沙坦长期联合运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3期
8 童素梅;于桂香;魏豫东;张晓艳;;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0年23期
9 ;高血压防治的最新进展[J];杭氧科技;2000年03期
10 ;联合药物疗法治疗高血压的评价[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年01期
11 徐定海;钱岳晟;石文;王祟行;;气功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康复作用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1993年02期
12 ;在已经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被掩盖的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年01期
13 吴海英;;高血压用药答疑解惑[J];药物与人;2008年11期
14 王其瑞;杨玉香;张彩玉;;影响高血压危险性临床评估的原因分析——附300例住院高血压病人危险性评估调查报告[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06期
15 张旭;文诚;李冰;林莉;;注"知"高血压[J];中国健康月刊;2008年06期
16 赵东辉;;高血压病诊治近况[J];安庆医学;2001年03期
17 李丽;;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年03期
18 錢岳年;陈德芬;吳惠敏;;在业余条件下进行中西医結合綜合治疗65例高血压病[J];人民军医;1962年02期
19 张爱宏;裘佩春;陈秀云;易念璋;杨杏清;马晖;;超声心动图观测高血压病心内结构及功能的变化[J];中国综合临床;1982年02期
20 吕兰;;高血压患者40例的中西医结合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新兵;李锡光;;与时俱进论高血压病的辨证[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8年
2 刘昌智;;论高血压病的脉象[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3 沈四新;;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佟士芹;;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指导[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谌奎芳;梅建红;陈家峰;孙海琦;;高血压继发心脏.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刘莉;;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A];中医护理工作经验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何新兵;;与时俱进论高血压病的辨证[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8 姜晓云;;高血压病人的情志护理[A];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傅静;杨峰;张慧;王茉莉;李艳;雷倩;;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王君;;高血压的社区防治[A];第二届第二次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亚军;儿童期高血压预测成年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前瞻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梁小华;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卫生经济学评价及糖尿病手机管理效果评价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吴海磊;高血压亚型饮食、行为等危险因素的异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胡跃华;儿童期肥胖及高血压预测成年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前瞻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杨萌;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体质特征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红梅;新疆阜康牧区哈萨克族人高血压与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蛋白4基因变异的关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7 黄志军;PM_(2.5)成分与高血压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的关系及对RAS基因表达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8 邬利娅·伊明;高血压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炎症因子关系及雌激素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9 唐红英;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和态度与信念量表的编制及重庆市常模的建立[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10 董青;苏北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肾功能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宇;高血压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温又霖;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种冠峰;山东省泰沂山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晓兰;北京沙河镇正常高值血压女性人群高血压发病影响因素[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李萍;高血压所致不同左房容积患者的WI曲线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刘鹏;高血压人群和非高血压人群中周围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关系[D];遵义医学院;2010年
7 叶焕文;成人高血压时序性变化与十二经循行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方向;健康教育干预对安徽省职业人群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蒋广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小板活化关系的临床观察[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10 马建波;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及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席波 米杰;高血压患儿呈上升趋势[N];北京科技报;2008年
2 王璟;知行合一有效调护高血压[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 智光;高血压病人应该如何用药[N];大众科技报;2005年
4 郑滨;高血压病人要重视心衰检查[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5 教授 郭冀珍;高血压病人血压突然升高如何用药[N];农村医药报(汉);2004年
6 陈锦屏;夏季再热高血压病人也要动一动[N];健康报;2006年
7 钱岳晟;高血压病人:严冬应防中风[N];家庭医生报;2006年
8 唐 文;高血压病人的四限四补[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博恩;高血压病人用药六注意[N];大众卫生报;2009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施嘉奇;社区健康管理专员,你身边有吗[N];文汇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