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研究
【摘要】:背景: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研究普遍认为它是依赖于T细胞,由B细胞介导的发生在肌肉接头处,以自身反应性抗体为特征的免疫性疾病。疾病的发生过程既包括体液免疫也包括AchR特意性的T细胞免疫。各种免疫细胞的激活状态,补体系统的过度活化,以及免疫调节的失衡和干细胞微环境的改变都存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其中基质祖细胞,内皮祖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的功能失调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之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self renewal)和多向分化潜能(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的成体干细胞。它是骨髓基质的组成成份之一,可以向下分化为脂肪、软骨等间质组织。MSC还有丰富的分泌功能,既能产生细胞间黏附分子如ICAM-1,LFA-1,又能分泌各种细胞因子PGE2, IDO等。研究发现,MSC通过细胞释放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和细胞之间直接接触能够抑制T细胞的增殖。此外,MSC还能够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功能。鉴于免疫系统的过渡活化是MG的重要发病原因,而MSC具有免疫调节的能力,应用MSC细胞移植可能是一条治疗重症肌无力崭新的、有前途的策略。
目的:研究脐带/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乙酰胆碱受体(AchR)诱导的实验性重症肌无力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MSC应用于自身性免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方法:建立AchR诱导的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治疗剂量nMSC对EAMG动物模型的疗效,包括临床肌无力评分的情况,体重变化,AchR-T细胞在体内体外的增殖水平。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了外周血和脾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中Treg (CD4+CD25+)的比率和CD4+T Foxp3的表达。实时定量PCR用来检测淋巴细胞(CD4+/CD4-)上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在1nRNA水平的表达。我们应用ELISA和ELISPOT方法在体内和体外分别检测了血清中自身反应性抗体的水平和体外B细胞原位分泌抗体的水平。此外,我们还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和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MSC在EAMG体内的迁移情况。在体外实验中,我们还应用Trans well方法研究了当MSC与免疫细胞直接接触或不直接接触时,对CD4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其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情况的影响作用。
结果首先我们采用两种治疗方案,方案一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主动免疫后第四天给与1×106MSC尾静脉注射,方案二我们采用的治疗剂量是1×107,治疗时间选择的是第二次免疫后的第1,3,5天的大剂量连续的hMSC静脉注射时,我们发现方案二治疗组临床评分比对照组没有出现明显降低。我们检测血清中抗体的水平时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也没有明显差异。我们发现方案一的MSC能够特意性的迁移到炎症和免疫器官并明显降低EAMG的的临床评分。并且在第二次治疗后的第10天,检测血清中抗体发现hMSC治疗组血清抗体水平低于实验组。体外对B细胞原位分泌抗体情况的检测也证实,hMSC能明显抑制B细胞分泌产生AchR抗体。体内和体外检测hMSC对AchR特意性的T细胞的增殖情况,发现hMSC在体内和体外都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MSC还能上调Treg细胞的比率,增加CD4+T内Foxp3的表达。检测细胞因子mRNA水平发现,MSC组中IL-10比EAMG组有升高的趋势,而MSC组趋化因子IP-10的水平则相对EAMG组降低。我们还检测了来自外周血和脾的淋巴细胞上黏附分子的情况,发现MSC组中外周血细胞CD4+LFA-1+T的比率较EAMG组减低。而体外分离CD4+T与MSC共培养时CD4+T LFA-1+比率也减少。我们也检测到CD4+T ICAM-1+T在MSC组中的减少。
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疾病的早期给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动物静脉输注hMSC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有hMSC的免疫调节能力相关。
|
|
|
|
1 |
王景昌,白海,吴涛,路继红,欧剑峰;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2 |
冯立新,许倩,王栋,肖桂芝;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3 |
陆晓茜;刘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2005年12期 |
4 |
甘凤英;叶德富;;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方向分化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年11期 |
5 |
李府;马丽霞;张乐玲;郑立波;陈颖杰;吴镇;王世富;;细胞因子联合纹状体条件培养液定向诱导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研究(英文)[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24期 |
6 |
谭艳芳;殷小成;熊玉娟;王艳;;黄芪甲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干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年04期 |
7 |
林沪;陈黎明;王福生;;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的分化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年03期 |
8 |
卓本慧,李廷玉;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移植[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4期 |
9 |
郭希民
,王常勇
,王永红
,段翠密
,赵强
,孙大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
10 |
杨自权,卫小春,郝一勇,焦强,丁娟,李鹏翠,陈崇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性状的研究[J];中国骨伤;2004年05期 |
11 |
鞠晓东,娄思权,田华,王卫国,刘延青;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06期 |
12 |
邢莹,景莹,杨红旗,韩雪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的诱导分化[J];河南医学研究;2004年02期 |
13 |
柳向东,柴冈,李东,崔磊,刘伟,曹谊林;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表型鉴定[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4 |
袁林辉,徐建军,唐燕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05年09期 |
15 |
牛国栋,任晓庆,王方正,浦介麟,杨国胜,孟亮,张澍;采用1.068g/ml分离液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体外培养方法的探讨[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5年04期 |
16 |
王宏;胡江;李凌松;洪天配;李丽英;;筛选后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流式鉴定及诱导分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17 |
李章华;廖文;刘世清;张玉富;王常勇;赵强;;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
18 |
郭建新;许予明;赵国强;张瑞;宋波;张世杰;张世峰;李京红;;小鼠SRY同源盒基因SOX1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pEGFP-C_3-SOX1的构建[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年01期 |
19 |
迟作华;张洹;陆琰;;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向脂肪和成骨的分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年03期 |
20 |
向明章;蒋耀光;王慧春;林一丹;;人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