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细胞间通讯在白血病中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细胞通讯是维持细胞生存和功能的基础,其异常与疾病密切相关,在经典单向信号传递机制的的基础上,发现并初步阐明了反向信号传递现象,其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之一。mM-CSF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一种选择性剪接产物,为膜结合型细胞因子,我们前期的研究证实了它具有并置性和粘附分子样作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能传递双向信号。本论文在我室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mM-CSF介导的反向信号及其传递机制进行了探讨。
构建了野生型和突变型mM-CSF的pTARGET真核表达载体以及MSCV-PGK-GFP逆转录病毒载体,经DNA测序证实后分别转染、感染Namalwa细胞,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细胞株;用MSCV-PGK-GFP转染HEK293细胞,获得阳性表达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证实上述细胞构建成功。
以稳定表达野生型mM-CSF的Namalwa细胞株以及瞬时表达mM-CSF的HEK293细胞为模型,研究mM-CSF介导的反向信号传递。可溶性受体作用后可引起胞内分子量约为40kD的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蛋白芯片结果显示多种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发生变化;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证实ERK、Akt在可溶性受体作用后磷酸化水平升高,提示mM-CSF可以介导反向信号,并且ERK、Akt信号途径参与该反向信号传递。
以稳定表达截短突变型(胞内截短30个氨基酸残基)以及胞内三点突变型(Ser226、Ser235和Thr246均突变为Ala) mM-CSF的Namalwa细胞株以及瞬时表达二者的HEK293细胞为模型,用同样的方法研究mM-CSF胞内区在反向信号传递中的作用。可溶性受体作用后无上述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提示mM-CSF胞内区,特别是胞内区的Ser226、Ser235和Thr246在反向信号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mM-CSF介导反向信号的传递机制,以稳定表达胞内区单点突变型(Ser226突变为Ala)和双点突变型(Ser235和Thr246均突变为Ala) mM-CSF的Namalwa细胞株为模型,研究胞内区三位点各自在反向信号传递中的作用异同。初步结果显示,Ser226在反向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研究了mM-CSF介导的反向信号及其传递机制,证实了mM-CSF可以介导反向信号。首次证明了ERK、Akt信号途径参与该反向信号传递;mM-CSF的胞内区特别是Ser226、Ser235和Thr246在介导反向信号传递中其关键作用,且作用方式存在差异,Ser226的作用更显著。
RNA编辑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修饰过程,它通过对核苷酸的修饰改变遗传信息。目前发现主要的编辑形式是由编码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 adenosine deaminase that act on RNA)修饰的腺嘌吟核苷(adenosine)到次黄嘌呤核苷(insosine)的改变,即A-to-I转换。编码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1(ADAR1)基因是ADAR基因家族中的一员,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多种亚型,主要包括干扰素诱导的分子量为150kDa蛋白(p150)和组成性表达的分子量为110kDa的蛋白(p110),二者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白血病中,他们的表达和意义还不是很清楚。我们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证明了ADAR1亚型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广泛表达,样本来自于116例初诊的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20例复发患者,16例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26例随访的患者以及20例相对正常对照患者。结果发现,ADAR1亚型p110在初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尤其高表达于B淋巴细胞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然而p150却只有轻度的增高。另外,p110在治疗后达到缓解的患者中表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p110和p150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危险度因素相关,二者高表达于标危组,低表达于高危组。我们进一步根据预后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分组,研究二者在不同组别的表达与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ADAR1亚型不同的表达特点,提示它们在儿童白血病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白血病治疗寻找潜在靶标奠定理论基础。
|
|
|
|
1 |
何俊英,张祥建,王铭维,张玉琢,杨程;脑脊液唾液酸与格林-巴利综合征[J];河北医药;1997年04期 |
2 |
火翠香,刘文钦;经CT证实的中、小量脑出血特点——附24例病例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0年01期 |
3 |
鞠艳,徐新顺,杜恒;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诊断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4 |
何家荣;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前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变化与脑电图变化的初步观察[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
5 |
陈根本,王家勤,吴辉荣,马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白血病强化疗白细胞减少[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年05期 |
6 |
钱美华,孙酬经,王红叶,汪涟明,顾锡荣,欧阳明,凌文娟;激光对人脐血造血细胞和产生集落刺激因子细胞的刺激作用[J];浙江医学;2000年07期 |
7 |
聂志余,王乃昌;成人病毒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8 |
李云辉,梁瑞奇,王辉清,王青梅,朱蓉,王育敏;脑外伤急性期脑脊液中ACTH、皮质醇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医师进修杂志;1994年12期 |
9 |
辛利军,石文芳,李清芬,姜晓丹,冯玮,熊平,徐勇,龚非力,李卓娅;TM-TNF-α介导的反向信号协同增强sTNF-α对U937细胞的激活作用[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01期 |
10 |
张方;病毒性脑炎CSF、EEG、CT、MRI改变与临床关系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年01期 |
11 |
岑伟;6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1期 |
12 |
王邦松,李庆兴,卢明芹,董培红;荧光定量PCR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4期 |
13 |
张昆南;吴晓牧;杨志刚;;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脑脊液中T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分析[J];江西医药;2005年11期 |
14 |
谌启政;刘娜;王晶;姜小丹;徐勇;冯玮;李卓娅;;跨膜型TNF-α突变体(Δ-28)的正向和反向信号对U937细胞的作用[J];免疫学杂志;2008年02期 |
15 |
刘祥文;;中西医结合治疗1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16 |
朱色营,葛永翔;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临床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6期 |
17 |
辛利军;李清芬;冯玮;姜晓丹;熊平;徐勇;龚非力;李卓娅;;TM-TNF-α介导的反向信号下调sTNF-α激活后U937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年09期 |
18 |
唐古生;沈茜;;B7家族成员反向信号调控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08年02期 |
19 |
吴明灿,罗国才,刘建雄,陈世洁,余辉,张作洪,雷红卫;脑型血吸虫病的CT、MRI及脑脊液免疫学检查的对比研究[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20 |
邹圣山;茹祥斌;;锂盐对骨髓造血刺激作用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