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昌欣沙星的药效学研究
【摘要】:喹诺酮类抗生素作为目前我国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药代动力学特性好等特点,尤其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更大的优势。从喹诺酮类抗生素发现至今,已有数十种新喹诺酮类化合物进入临床,当前广泛使用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是临床抗感染不可或缺的药物。昌欣沙星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1.1类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由莫西沙星进行结构改造,将8位二氟甲氧基取代甲氧基而得,具有良好的体内外广谱抗菌活性。
本论文第一部分研究了昌欣沙星的体外药效学,包括对1754株临床分离菌的MIC分布、MBC、KCs、抗菌活性影响因素、细胞毒性和对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昌欣沙星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具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MIC90分别为0.25μg/mL、0.03μg/mL,与莫西沙星相当或稍强,对金葡菌、表葡菌、化脓链球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MIC5o为0.06~0.5μg/mL之间,显示出良好的活性。昌欣沙星对临床耐药菌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MRSA、CR-MRSA、MRSE、CR-MRSE、PISP、PRSP等的MICso为0.125~4μg/mL之间,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活性稍弱,但仍与莫西沙星相当。昌欣沙星对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52.3%、97.8%、100%和86.5%,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前景。MBC试验和杀菌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昌欣沙星对金葡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是一种有效的杀菌剂,对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杀菌效果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对化脓链球菌呈现时间依赖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试验表明,培养基pH值、细菌接种量、血清浓度等对昌欣沙星的抗菌活性无明显影响。
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昌欣沙星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毒性较小,IC5o为551.04μg/mL(大于1000μM),与莫西沙星等其他临床常用喹诺酮类化合物相当。
昌欣沙星对喹诺酮类靶点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抑制试验表明,昌欣沙星对DNA回旋酶的促旋活性抑制的IC5o为1.05μM,稍弱于莫西沙星,但与环丙沙星相当;对拓扑异构酶Ⅳ的解离活性抑制的IC5o为2.25μM,弱于莫西沙星和环丙沙星;松弛活性抑制的IC5o为0.79μM,强于莫西沙星和环丙沙星。
此外,为更深入的研究昌欣沙星的药效学,克隆表达了金葡菌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靶点之一的拓扑异构酶Ⅳ,为进一步研究昌欣沙星的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
本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昌欣沙星的体内药效学。在小鼠全身感染模型中,昌欣沙星口服给药与莫西沙星口服给药治疗效果相当,对革兰氏阳性菌优于左氧氟沙星,对革兰氏阴性菌弱于左氧氟沙星。其中对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ED5o为1.25 mg/kg至8.28 mg/kg;对粪肠球菌引起的全身感染治疗效果稍差,EDso为25.02 mg/kg o
同时,研究了昌欣沙星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通过计算昌欣沙星5 mg/kg口服给药后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得到昌欣沙星在小鼠体内的Cmax为1085ng/mL,半衰期为1.425h,AUC0-24h为1101.31h*ng/mL。根据体外药效学MIC数据计算获得金葡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Cmax/MIC50分别为18.08、8.68、4.34、135.625、31.17,化脓链球菌的TMIC为2.03h。试验结果说明昌欣沙星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一步说明昌欣沙星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菌能力。
|
|
|
|
1 |
何昆云,陈植和;妇炎康片药效学试验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4期 |
2 |
李彦,解黎雯,张宇,付饶,贾继铭,李吉良,吕春玲,许庆瑞,刘岩;消咳喘软胶囊药效学试验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03期 |
3 |
冯文宇;肖顺汉;贾文祥;;青银注射液抗病毒药效学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4 |
鲁红梅,岳南,林文森,石志兴,赵益桂,苏雅;抗晕平冲剂的药效学试验及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6期 |
5 |
赵承孝;杨飞;康永;李青山;;满山红滴丸急性毒性试验和主要药效学试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12期 |
6 |
李春雷;李鹏;;复方司帕沙星滴眼液药效学试验与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2009年04期 |
7 |
王妍;刘莉萍;陈献雄;李云富;吴歧;田建明;李龙云;;rhGM-CSF喷雾剂的制备及其药效学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年08期 |
8 |
张石革;;医院新药开发的选题方向和报审的实施要点[J];天津药学;1993年01期 |
9 |
赵海山,陈再兴,姚维凡,袁昌鲁;泻心滴丸制备工艺及其药效学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年09期 |
10 |
刘莹珍;陈光龙;廖朝峰;;加替沙星滴眼液家兔药效学试验及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06年11期 |
11 |
曹刚;张雪静;李乾;张建平;楚立;;消疲灵口服液的药理毒理学实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7年01期 |
12 |
郭燕华,汪栋材,郭彬,凌英蓉;复方司帕沙星滴耳液家兔药效学试验及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05年06期 |
13 |
王建华;;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2年02期 |
14 |
陈英,姜平川,陈晓宇,陈芳;感冒一贴安散主要药效学研究[J];中成药;2003年01期 |
15 |
王爱民;李翠兵;李勇军;何迅;黄勇;王永林;兰燕宇;;珍珠滴丸组方合理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年04期 |
16 |
黄芳华;朱飞鹏;;抗肿瘤中药药效学研究与评价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10年22期 |
17 |
史穗宝,周庆宇,徐为人,林华,高晶,张士俊,魏月芳,谭寅生;性复康Ⅰ号药效学试验[J];天津药学;1994年01期 |
18 |
杨德忠,韩丽萍,陈兆和,王晓赛,陈长洲;双解退热口服液药效学试验研究[J];中国药业;1999年12期 |
19 |
王秀云;谢东;;伤疡愈软膏抗炎、镇痛药效学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06期 |
20 |
陈朝军;斯琴;刘利平;王美龄;陆景坤;宋二飞;肖志彬;;蒜炭炮制工艺优化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年03期 |
|
|
|
|
|
1 |
王宇伟;申秀萍;梅学仁;;肤痒冲剂的药效学试验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
2 |
李忠谱;;复方花粉制剂药效学试验简述[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
3 |
陈淑冰;孟华民;刘江碧;;仙人掌的药效学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
4 |
曹东;王曙光;林青;鲁冲;杨玉琪;杨晓杰;;无敌止痛搽剂主要药效学试验[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5 |
张金晓;田义红;郭传敏;王建君;胡雷;;健胃灵主要药效学试验[A];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
6 |
余胜民;钟鸣;黄琳芸;郭力城;陈少锋;杨东爱;;瑶药“猛老虎”对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
7 |
张新蕾;张要齐;朱静静;孙雪峰;;抗病毒泡腾颗粒的制备及药效学试验[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动物药品学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
8 |
王爱平;;光敏类药物非临床研究应注意的问题[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
9 |
杨秀斐;余玉木;陈醒言;胡国新;马春福;刘成炯;;散瘀消肿膏抗炎镇痛药效学试验[A];浙江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
10 |
张小娜;张琳;郭春梅;彭小茹;吴霭;吉彬;;珍珠胃安丸药效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