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生物来源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KDR-CD)抑制剂研究

蒋忠科  
【摘要】:血管增生(即从已有的血管和内皮细胞形成新的血管)对于许多疾病如炎症、癌症、创伤愈合、心血管疾病、牛皮癣、消化性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和黄斑退行性疾病等是非常重要的。在肿瘤中,肿瘤诱导因子促进血管细胞分化、转移,直到形成新的血管,从而造成血管增生。Virchew等人早在1863年就确认了肿瘤中毛细血管网的存在,并认为它是由宿主的血管分化而来。后来Judah Folkman在1971年提出把肿瘤赖以生存的血管生长通路作为靶点能有效治疗癌症。随着几个涉及血管发生的特异性分子为靶点的药物(bevacizumab、Sunitinib和sorafenib等)的出现,验证了Folkman的推测:即用针对血管部分的特异性血管发生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原,直接参与了血管形成的过程,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促使新生血管形成,同时还有效地提高血管的通透性。VEGF作为一个有效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它是高度保守的糖蛋白,对内皮血管有重要的作用,是诱导肿瘤新血管形成的一个关键因子;它还能帮助维持不成熟的血管系统的活性,并诱导增加细胞存活的抗凋亡蛋白—Bcl-2和A1的表达;此外,VEGF蛋白也能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存活并和KDR结合,该结合体产生一个有效的内皮细胞应答,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从而诱导血管形成。而且VEGF是一个很强的促细胞分裂素,促使动脉、静脉和淋巴管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在许多肿瘤中,VEGF的表达明显升高,并证明VEGF的过度表达同肿瘤转移风险的增加和不同癌症中的所有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VEGF的功能是通过其特异性受体来发挥作用的。VEGFs受体家族有三个成员,分别为VEGFR1(Flt-1)、VEGFR2(KDR/Flk-1)和VEGFR3(Flt-4),它们都属于受体酪氨酸(RTK)Ⅲ型超家族。研究表明VEGFR2(KDR/Flk-1)在调节内皮细胞增殖及分化反应中最为重要,是内皮细胞VEGF信号传导的主要执行者,VEGF与KDR结合使受体二聚体化,进一步激发KDR酪氨酸发生磷酸化,导致自身酶活性和下游信号相关酶类的激活,从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反应。新生血管的形成对恶性肿瘤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而以KDR为靶点进行药物设计和筛选是开发抗肿瘤药物的一个重要方法。 采用本所生物工程研究室以KDR-CD蛋白为靶位,建立的KDR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筛选模型,我们分别对链霉菌I06A-02754、I06A-02832和I06A-03304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方法,从三株链霉菌的发酵液中得到了十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2754A、2754B、2754C、2754R、2832A、2832B、2832C、3304A、3304B和3304C。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波谱方法的综合解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2754B、2754C、2754R、2832A、2832B、2832C、3304A、3304B和3304C分别为已知化合物nanaomycin a A、nanaomycinβA、juglomycin D、色氨酸、环(脯氨酸-酪氨酸)、环(苯丙氨酸-甘氨酸)、环(脯氨酸-亮氨酸)、环(4-羟脯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脯氨酸-苯丙氨酸)。2754A则被鉴定为一新化合物,活性测定发现2754A、2754B、2754C、2754R、2832A、2832B、2832C、3304A.3304B和3304C均有一定的KDR-CD抑制活性;并首次报道了2754B、2754C的抗结核活性;但2754A未对所测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介苗、巴氏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H37RvCSU)显示出抑制活性(MIC100μg/ml),也未对所测的HCT-8(结肠癌)、Bel-7402(肝癌)和BGC823(胃癌)瘤株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IC5010μmol/L)。对所分离到的十个化合物的KDR-CD抑制活性研究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蒋燮荣;;ACE抑制剂Perindopril对正常人的作用[J];世界临床药物;1987年05期
2 王彝康;;磷酸酯酶A_2抑制剂治疗急性胰腺炎[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88年12期
3 陈嘉,蒋滋慧,秦伯益;一种新的具有多肽性质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89年02期
4 Ungar T;徐隆绍;;脑血管紧张素:通道与药理学[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9年03期
5 徐广振,李文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J];菏泽医专学报;1994年04期
6 梁柱;治疗充血性心衰新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安体舒通联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4年03期
7 李振海;安体舒通在大剂量袢利尿剂和小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应用[J];河南医药信息;1995年02期
8 宋乐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航空军医;1996年01期
9 喻伦银;刘铭球;舒清波;田鸿生;刁路明;邹祖玉;夏东;陈道平;;SOD活性与肺癌细胞染色体异常及DNA合成关系的研究[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10 鲁佑瑜,秦震,莫谷强;磷脂酶C抑制剂对脑缺血大鼠脑细胞膜游离脂肪酸释放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年02期
11 苏哲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Ⅰ拮抗剂及其临床应用[J];心脏杂志;1997年01期
12 赵晶,陈鸿珊,张致平;艾滋病毒的复制环节及其抑制剂的作用靶位[J];药物生物技术;1997年04期
13 冷启彬;HIV蛋白酶及其抑制剂[J];药学进展;1997年01期
14 方浩,夏霖,朱东亚,薛振祥;酰基辅酶A: 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1997年04期
15 冯莉;一氧化氮与胰腺炎关系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16 刘正军,李朝龙;一氧化氮抑制剂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研究现状[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1997年02期
17 杜军;;PDEⅢ抑制剂作用机制的研究[J];国外医学情报;1998年08期
18 ;泌尿科药物[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01期
19 苏景春,张晓霞,温淑芝;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充血性心衰66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1999年09期
20 蒋慧云!410622,涂宇!410622;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的进展及评价[J];中国疗养医学;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胜;宋启斌;;EGFR突变对NSCLC治疗的意义[A];湖北省抗癌协会、湖北医学会肿瘤分会第十七届肿瘤学术大会(2007)论文资料汇编[C];2007年
2 贾超;程序;赵串;冯雷;肖建敏;杨科武;;万古霉素耐药基因产物VanX竞争型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刘敏;章晓联;叶新山;;五种糖苷转移酶抑制剂衍生物的筛选及其对TH1、TH2的选择性抑制[A];湖北省暨武汉市免疫学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王炜琴;;脂肪酸合酶与肿瘤治疗靶点[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韩新光;杨彩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PI-2009H抗肿瘤作用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钰岚;许根俊;许传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结构功能及相关抑制剂[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明亮;严志强;沈宝荣;郭子义;方小玲;姜宗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节低血流诱导的大鼠颈总动脉重建[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金晶;陈晓光;;小分子Pin1抑制剂XP08075的抗肿瘤作用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修瑞娟;;癌细胞激发的微循环功能病变及其有效抑制剂[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李艳梅;;Aβ、Amylin等蛋白质构象错误抑制剂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忠科;微生物来源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KDR-CD)抑制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张巍;calpain及calpastatin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3 魏华;氧化应激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及磷脂类分子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4 黄大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合成与作用方式[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宿莉;脲基类肽氨肽酶N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吴桂叶;新苊并杂环类Mcl-1/Bcl-2蛋白双抑制剂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尹玲;新型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方勇;高通量筛选mTORC2复合体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宏亮;EV71 VP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1年
10 张书刚;Cdks抑制剂3’单肟靛玉红对Aβ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伟;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的设计[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赟;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磷酸二酯酶4活性的变化及其选择性抑制剂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3 葛蔚;糊化淀粉包被脲酶抑制剂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4 王岩;人PTP1B催化结构域的克隆表达及其抑制剂的筛选[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树青;基于生物信息学的SARS冠状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剂的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柏冰;基于结构分枝杆菌异柠檬酸裂合酶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西南大学;2006年
7 周洪彬;卵母细胞成熟抑制剂对猪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8 贾蕊;高效毛细管电泳在二氢叶酸还原酶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佳倩;5-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的克隆表达与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王玲玲;半枝莲治疗湿热内蕴型肝癌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临;DPP—4抑制剂浮出水面[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国文;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导致真菌感染[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静雨;COX_2抑制剂能有效预防癌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余志平;靶向蛋白酶:成功、失败与前景(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强直性脊柱炎研究亮点:生物治疗[N];健康报;2007年
6 余志平;靶向蛋白酶:成功、失败与前景(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薛秋和;口服糖尿病新药——DPP-IV抑制剂[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8 王群;倾向性COX-2抑制剂的临床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刘景铎;孕期慎用转换酶抑制剂[N];健康报;2006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COX2抑制剂:戴着脚镣起舞[N];医药经济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