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估新方法及肺气肿表型的CT肺功能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新方法的临床适用性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根据临床研究的进展做了重大调整,对诊断为COPD的患者不再使用单一的FEV1进行“分期”,而是应用综合评估。评估症状采用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或COPD评估测试(CAT);肺功能评估:气流受限程度仍采用肺功能严重度分级,即占预计值80%、50%、30%为分级标准;联合急性加重风险评估:采用急性加重病史和肺功能评估急性加重的风险,上一年发生2次或以上的急性加重或FEV,50%预计值提示风险增加。本文初步探讨2011GOLD策略中新的评估方法的临床适用性以及初步应用COPD综合评估对COPD患者进行病情分组,了解COPD患者临床分组情况的比例。
方法:选取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门诊首次就诊或住院并自愿参加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肺功能检查,包括FEV1、FVC、FEV1/FVC,确诊COPD后完善CAT量表评分,问诊既往急性加重次数,探讨CAT量表与肺功能、CAT量表与急性加重次数、急性加重次数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2011GOLD策略分级,分析两种分级办法的差异。
结果:共入组172例COPD,男135例,女37例,平均年龄(63.8±9.5)岁,FEV1占预计值%平均值为(44.0±18.7),COPD急性加重次数平均为(1.2±1.3)次,CAT量表评分平均值为(15.7±7.9),FEV1占预计值%与CAT评分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FEV1占预计值%与急性加重次数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8; COPD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与CAT评分亦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52。2011GOLD两种方法对COPD患者的评估虽然有一致性,但一致性差,提示两种评价方法之间有差异。
结论:1、COPD患者综合评估指标(CAT量表、急性加重次数及肺功能分级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
2、2011GOLD对COPD患者两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一致性差,提示了COPD患者的异质性,也间接证实了COPD临床病情的复杂性,证实对COPD患者结合CAT量表评分、肺功能GOLD分级及急性加重次数行综合评估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表型患者的CT肺功能研究
目的:研究CT肺功能与常规肺功能的相关性,并通过CT肺功能检查探讨肺气肿表型的临床特征,肺气肿表型与无肺气肿的COPD患者之间的差异,初步探讨CT肺功能在2011GOLD评估新方法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门诊首次就诊或住院并自愿参加的稳定期COPD患者,性别不限,采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64层螺旋CT机行CT肺功能检查,在COPD患者深吸气末屏气后完成全肺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以密度低于-950定义为肺密度减低区,计算深吸气末全肺容积低衰减区百分比;应用CAT问卷对患者进行评分,由患者本人独立完成,当场收回;在CAT量表评分当天完成肺功能测试,包括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残气量与肺总量的比值(RV/TLC):问诊患者既往的急性加重次数。
结果:54例COPD患者,男43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62.1±8.9)岁。FEV1占预计值%平均(44.8±22.0),CAT量表评分平均值(14.7±8.8),COPD急性加重次数平均(2.0±1.5),低衰减区占全肺面积百分比(LAA%)平均(15.5±12.6),CT肺功能中LAA%与常规肺功能FEV1、FEV1/FVC、RV/TLC等指标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45、-0.445、0.358。LAA%与COPD急性加重次数相关,相关系数为0.377,LAA%与CAT评分亦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39。根据LAA%将受试者分为肺气肿组和无肺气肿组,肺气肿组的患者年龄偏大,CAT评分高,急性加重更频繁,气流受限也更严重,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肺气肿指数与肺功能存在相关性,临床可以作为肺功能的补充,对于无法配合常规肺功能的患者,能提供较为客观有效的临床证据。
2、肺气肿表型的患者在年龄、急性加重频率、CAT量表评分上与无肺气肿患者存在差异,肺气肿患者的年龄偏大,急性加重更频繁,CAT评分更高,提示对于肺气肿的患者,有必要积极早期干预。
|
|
|
|
1 |
刘羽翔;杨汀;叶艳平;李晓斌;陈谨;叶寰;何耀红;李宁;席修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血清α_1-抗胰蛋白酶与气道炎症及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2 |
庞宝森,李远红,张洪玉,王钜,陈阳育,毛燕玲,马力,黄秀霞,辛萍,张海燕;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5年04期 |
3 |
黄鼎祥;;多层螺旋CT肺密度测定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08期 |
4 |
徐世平,徐小兰;维生素K_3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及肺功能检测[J];四川医学;1995年05期 |
5 |
黄英;张儒谊;贺影忠;董峰;;咳嗽变异性哮喘免疫实验检测与临床防治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6 |
姜正华;汤艳;朱慕云;吕元文;丁平;周琳;;肺癌患者小气道功能检测及相关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年01期 |
7 |
陈晓颖;黄敬孚;;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的肺功能变化及其预测价值[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年08期 |
8 |
许京玉;朴红梅;郑兰;;肺功能检测在胸腹部手术评估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7年13期 |
9 |
洪建军;蒋萌;毛秋华;;两种神经官能症辨证分型患者肺功能检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11期 |
10 |
吴海花;王芳;芦祥林;;8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26期 |
11 |
赵立;姜洪芳;朱丽华;杨淑芹;;沈阳地区健康成人肺功能与国外预计值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年09期 |
12 |
王志科;陈海珍;;肺康复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年10期 |
13 |
刘海红;;肺康复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对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年14期 |
14 |
赵凯华;刘庆彦;张广东;;肺结核治疗效果对肺功能的影响探讨55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0期 |
15 |
冯素华;张早华;曹正逵;王立义;周晓蓉;陈琴音;陈素英;汪慰寒;胡国栋;王健民;;生脉饮、丹参川芎合剂预防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11期 |
16 |
李国辉,徐昌政,吴燮卿,郭光华;烧伤及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肺功能检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998年05期 |
17 |
彭德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肺功能检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13期 |
18 |
李省海;高保军;;左开胸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年06期 |
19 |
刘海燕;王暖风;张春兰;韩淑霞;;肢体语言在肺功能检测操作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年08期 |
20 |
黄付敏;郭郑旻;邱波;祖淑玉;朱广瑾;徐成丽;;应用肺功能指标对南极冰穹A预选队员进行低氧易感筛查[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