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分型病理指标的预测价值及IgA肾病危险因素分级研究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IgA肾病缺乏危险因素的统一分级,这制约了临床研究的进展。既往的病理分级很少被广泛认可,牛津分型解决了病理指标的可重复性问题,同时提出了4个独立于临床、能预测肾脏结局的病理指标。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验证牛津分型的基础上,分析IgA肾病的危险因素,建立一个危险因素的分级系统。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共入选患者533例,均在北京协和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记录患者的血压、尿蛋白、血肌酐等临床资料,由2位医师按照牛津分型标准重新阅读病理片,并计算毛细血管外活动性指数(ExGAI).以终末期肾脏病、血肌酐倍增或初始eGFR降低50%为联合终点,采用Cox回归生存分析的方法,评价各项病理指标对肾脏终点事件的影响,分析病理改变与临床指标、治疗的关系,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因素的分级系统。
结果
1、在不同亚组中的验证结果显示: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是联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系膜评分、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球囊粘连的预测价值仅在肾功能不全亚组(定义为:eGFR60ml/(min·1.73m2))中存在。
2、临床和病理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KD分期、T、ExGAI是联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根据CKD分期、T、ExGAI的取值之和建立分级系统,1为低危组,2-3为中危组,≥4为高危组。结果:211例低危组患者中发生联合终点事件0例,223例中危组、99例高危组发生联合终点事件分别为7例(3.1%)和20例(20.2%),分级方案用于预测联合终点事件的HR值为9.63(95%CI:4.44-20.88,P0.001)。低危组20年累积肾脏存活率为100%,中危组5年、10年、15年累积肾脏存活率分别为98%、73%和57%;高危组3年、5年、10年累积肾脏存活率为80%、69%、49%。在各亚组中的验证结果显示:分级方案能很好地预测肾脏预后。
3、本研究全部人群中随访期间时间平均尿蛋白≥1g/24h者占25.7%,时间平均MAP≥107mmHg的患者占6.6%。
结论
IgA肾病牛津分型标准中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对肾脏不良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其他病理指标的预测价值在本研究人群中未得到确认。CKD分期、T、ExGAI是肾脏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这三个危险因素建立的分级方案能较好地预测肾脏预后。上述结论是在随访期间的尿蛋白和血压得到较好地控制的人群中获得的。
|
|
|
|
1 |
程劲;;尿足细胞阳性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J];健康研究;2009年01期 |
2 |
汪年松,吴兆龙,张月娥,廖履坦;乙型肝炎病毒DNA与IgA肾病发病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年01期 |
3 |
张涤华,李幼姬;IgA肾病小球病变与小管间质病变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年06期 |
4 |
杜军;IgA肾病的治疗[J];日本医学介绍;1997年06期 |
5 |
金琳;58例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6 |
郑智勇!350025福建省福州市,刘秉翰,余英豪!350025福建省福州市,孙慧敏!350025福建省福州市,吴文钰,谢福安!350025福建省福州市;IgA肾病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蛋白淤积的临床病理意义[J];中国微循环;2000年01期 |
7 |
王会玲,赵福涛;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IgA肾病1例[J];青岛医药卫生;2001年03期 |
8 |
倪熙,洪钦国;IgA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药;2002年05期 |
9 |
王景福,邹建洲,丁小强,滕杰,宦金星,钟一红;IgA肾病86例临床和病理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4年04期 |
10 |
李青华,胡作祥,王时敏,郑智勇;IgA肾病79例临床参数与病理分型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05年02期 |
11 |
吴晓童,陈素英;24例IgA肾病临床和病理分析[J];交通医学;1999年03期 |
12 |
盛丽先;小儿IgA肾病的中医治疗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05期 |
13 |
林峰,李香兰;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J];国医论坛;2000年04期 |
14 |
关静,彭国辉,樊均明;黏膜感染——IgA肾病的危险因素[J];黑龙江医学;2003年06期 |
15 |
孙伟,周玥,高坤;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态势评述[J];中医药学刊;2003年10期 |
16 |
韩培英,郭登洲,黄春霞;IgA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2003年10期 |
17 |
陈香美,陈以平,谌贻璞,李平,陈建,危成筠,赵宗江,魏日胞,邓跃毅;286例IgA肾病中医辨证与肾脏病理关系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2期 |
18 |
谢院生,陈香美;扁桃体与IgA肾病的发病和治疗[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年04期 |
19 |
黄莉,廖蕴华,孙安远;HLA-DR4基因与广西地区汉族IgA肾病关联性的研究[J];临床荟萃;2005年05期 |
20 |
徐丽斌;刘国平;;伴高尿酸血症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