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单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评价
目的对采用单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ASD)进行临床评价与疗效分析。方法131例多孔性ASD患者,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置入一枚Amplatzer封堵器,同时闭合2-3个缺损。均行心电图、X线平片及经胸超声检查并定期随访,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31例多孔性ASD(121例为2个孔,10例为3个孔),术中超声测量ASD大、中和小缺损的直径分别为16.55±6.04mm、5.274±2.67mm和3.70±1.34mm;其缺损之间的大间距为7.30±±4.35mm。共置入封堵器131枚,闭合ASD272个。所置入封堵器的型号直径为25.07±±6.63mmm。封堵后即刻左向右分流完全消失者62例(即刻完全闭合率47.33%);即刻存在残余分流者69例(52.67%),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内复查消失者12例,闭合率为56.49%。38例术后超声随访复查结果显示,术后1年的闭合率可达87.41%。1例于术后4个月出现心房扑动而行射频消融术。对患者术后24h和最终随访的心胸比、超声测右室径分别与术前做比较,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心胸比和UCG所测右室径明显减小,p值均0.01;缺损间距7mm患者的第二个ASD大小与术后即刻残余分流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78(P0.05);缺损间距≤7mm者,即刻有与无残余分流组的第二个ASD大小无差异(P0.05);结论本组病例显示采用单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ASD安全、有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术后残余分流近中期闭合率逐渐增高。
第二部分: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评价
目的对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ASD (ASD)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临床评估。方法17例患者均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同时闭合2-3个缺损。术后复查心电图、X线平片及经胸超声以评价其疗效。结果17例多孔性ASD(12例为2个孔,5例为3个孔),术中超声测量ASD大、中和小缺损的直径分别为13.94±3.21mm、9.65±2.64mm及4.80±1.92mm;其间距为9.00±2.57mm和5.00±1.58mm。16例获得成功(94.12%),1例因第2个房缺不适合封堵而放弃,改做外科手术痊愈出院。16例患者置入封堵器32枚共闭合缺损37个,所置入大与小封堵器的型号直径分别为20.75±4.07mm和16.94±3.75mm,较术中超声所测值大7.06±2.65mm与7.44±3.25mm。术后微少量残余分流3例(2例为3个孔ASD),分别于术后第2、3天及3个月复查时消失。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随访1个月时消失。术前测患者X线胸片的心胸比为0.50±0.06,超声测右室前后径为32.13±6.68mm,随访3.6±3.3(1-12)个月,其心胸比降至0.46±0.04,p0.01,右室径降至25.00±6.15mm,p0.01。结论本组病例显示采用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ASD安全、有效及可行,但病例数与随访资料有待进一步充实。
第三部分:单鞘管输送多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评价
目的对用单鞘管输送多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9例多孔性ASD患者,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33.4±16.3(15-59)岁,身高163.78±9.61cm,体重59.44±6.64(47~69)Kg。所有病例均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监测下通过一套输送系统先后置入2个Amplatzer封堵器同时闭合2或3个缺损。结果9例多孔性ASD(7例为2个孔,2例为3个孔),除一例因第2个房缺不适合封堵而改做外科手术外,其余均获成功(88.9%),且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中经胸超声测量各多孔性房缺的大、中或小房缺的直径分别为14.88±2.90mm、9.50±2.78mm及4.00±1.41mm;其大、小间距分别为8.11±1.36mm和5.50±0.71mm。7例患者术中采用大封堵器对大、中缺损直径进行直接测量,直径为15.71±2.63mm与11.83±2.79mm。8例成功者共置入16枚封堵器闭合18个房间隔缺损,所置入封堵器大与小型号的直径分别为21.88±4.02mm和17.78±3.53mm,较术中超声所测值大6.86±2.19mm与7.71±3.64mm,较大封堵器所测直径大6.17±0.75mm和6.17±0.75mm。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前测患者X线胸片的心胸比为0.51±0.06,右室前后径为31.75±5.80mm,随访4.5±4.2(1-12)个月复查示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心胸比降至0.47±0.04,p0.01,右室径降至25.50±6.26mm,p0.01。结论本组病例显示采用单鞘管输送多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ASD安全有效,虽然技术操作要求较高,但也切实可行。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故还需更多病例与更长随访资料进一步证实。
|
|
|
|
1 |
夏礼勤,王晓琴,金仲和;经导管关闭房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和现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年02期 |
2 |
林琳,高崇德,刘海英;右室双腔心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J];云南医药;2001年03期 |
3 |
王鹏霄,尉国典,王得美;房间隔缺损误诊2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6期 |
4 |
裴斐,郭莉莉,赵小兰,李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成人亚临床型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年09期 |
5 |
陈名武,周爱卿,李奋,高伟,余志庆,唐宁;国产房间隔缺损堵塞器关闭猪房间隔缺损的实验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6期 |
6 |
姚红琪;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伞堵术的护理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2002年11期 |
7 |
李凤桐,蔡春儒,常敏纯,郑淑红,于连政;一家族5例房间隔缺损[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年01期 |
8 |
倪锐志,杨蓓,顾云;各种测量房间隔缺损方法在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价值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年05期 |
9 |
章朝霞,舒先红,潘翠珍,黄国情,刘诗珍,程蕾蕾,潘文明,李高平,陈灏珠;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年09期 |
10 |
高磊,李国英;中老年先天性Ⅱ孔房间隔缺损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5年08期 |
11 |
苗兴禾,李志强;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治疗[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
12 |
王兵,张玉兰,徐乃勋,马卫军;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05年09期 |
13 |
袁峰,李仲智,李晓峰,金兰中;经胸二维与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年07期 |
14 |
洪雯静,孙锟,张玉奇,陈国珍,薛海虹;经胸多平面探头三维重建及实时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房间隔缺损的实验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8期 |
15 |
王钰;;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房间隔缺损[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4期 |
16 |
黄新胜;黄奕高;黄涛;黄文晖;;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房间隔缺损的平面图像[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
17 |
王耀彬;赵利斌;张丽华;温友信;韩向东;陈天金;朱栓庄;张黎黎;;房间隔缺损影像学诊断对比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8 |
泮思林;邢泉生;荣佑宝;曹倩;王葵亮;刘晓琴;万浩;;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镶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年07期 |
19 |
王新敏;;房间隔缺损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报道[J];医学综述;2008年22期 |
20 |
丁建东;王诚;黄瑶瑶;陈俭;朱建;陆静;马根山;;房间隔瘤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介入治疗[J];临床荟萃;2008年2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