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随访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状动脉CT所提供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信息与未来急性冠状动脉事件(MACE)的关联,用影像提供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量化证据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门诊疑诊冠心病(CAD),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5007例连续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查阅病历及联系主管医生。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家族史、吸烟)及终点事件(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081天。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 test、Cox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建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包括斑块造成的狭窄率、斑块位置、斑块性质)对未来MACE的预测模型。
结果:最终4425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成功率为88.4%。在随访期间,363(8.2%)例患者出现了MACE。3年的MACE发生率在不同级别的CACS中差异显著(CACS=0:2.1%;CACS1-100:12.9%;CACS101-400:16.3%;CACS400:33.8%; log-rank p0.001);在CCTA提供的管腔狭窄的信息中差异显著(无斑块:0.8%;无有意义狭窄:3.7%;单支病变:27.6%;两支病变:35.5%;三支病变:57.7%;log-rankp0.001);在CCTA提供的斑块成分的信息中差异显著(钙化斑块:5.5%;非钙化斑块:22.7%;混合斑块:37.7%;log-rank p0.001)。CACS及CCTA均能显著提高传统危险因素对未来MACE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传统危险因素:0.71;传统危险因素-CACS:0.82;传统危险因素+CACS+CCTA:0.93;p0.001).
结论:CACS及CCTA显著增加了传统危险因素对未来MACE的预测能力,较传统危险因素,冠状动脉CT能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目的:探索年龄45岁的门诊青壮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冠状动脉CT造影在危险分层中的意义。
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门诊疑诊冠心病(CAD),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5007例连续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查阅病历及联系主管医生。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家族史、吸烟)及终点事件(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081天。其中452例患者为年龄45岁的青壮年患者,且冠心病验前概率均为中度可能性(根据Diamond和Forrester危险分层模型)。分析冠心病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在青壮年门诊患者中发病特点,并通过Cox回归模型,寻找青壮年出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预测因子。
结果:427(94.5%)例患者完成随访工作,中位随访时间为1081天。357(83.6%)例患者冠状动脉无斑块,33(7.7%)例患者冠状动脉存在非有意义狭窄斑块(狭窄率50%)37(8.7%)例患者为冠心病患者(存在50%狭窄病变)。在随访过程中,12(2.8%)例存在急性冠心病事件。无斑块患者的年事件发生率为0.2%,非有意义狭窄斑块患者年事件发生率为2.0%,冠心病患者的年事件发生率为7.3%。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吸烟及冠状动脉CT造影发现的有意义狭窄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矫正了传统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模型中,CT造影仍然是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hazard ratio:8.345,95%CI:3.438-17.823, p0.001)。
结论:冠心病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在门诊青壮年人群中发生率不容忽视。冠状动脉CT造影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目的:探讨心病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在门诊疑诊冠心病,钙化积分为零患者中的分布及冠状动脉CT造影对本组人群的危险分层意义。
方法: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疑诊冠心病(CAD),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及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连续患者,其中1479例患者的钙化积分为零,对此1479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查阅病历及联系主管医生。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家族史、吸烟)及终点事件(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冠心病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在本组患者中的发生概率,并通过Cox回归模型,明确进一步高辐射、具有对比剂使用风险的冠状动脉CT造影对本组患者是否有价值。
结果:1397(95.50%)例患者完成随访工作。102(7.3%)例患者冠状动脉存在非有意义狭窄斑块(狭窄率50%),101(7.2%)例患者为冠心病患者(存在50%狭窄病变)。在随访过程中,47(3.4%)经历了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无斑块患者的年事件发生率为0.3%,非有意义狭窄斑块患者年事件发生率为2.3%,冠心病患者的年事件发生率为10.0%。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吸烟及冠状动脉CT造影发现的有意义狭窄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矫正了传统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模型中,CT造影仍然是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hazard ratio:4.021,95%CI:3.986-6.740, p0.001)。
结论:冠心病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在门诊钙化积分为零的患者中不容忽视。冠状动脉CT造影能有效的将患者危险分层。这些结果均说明对于本组患者,进一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有价值的。
目的:探索和无斑块患者相比,冠状动脉非梗阻性狭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是否升高以及NMP-9.MPO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入选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174患者,其中84例患者冠状动脉存在非梗阻性狭窄斑块(狭窄率50%)(组A),90例患者冠状动脉无斑块(组B)。比较两组间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髓过氧化物酶的水平差异。分析这两种血生化标志物与Framingham risk scores(FRS)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血生化标志物评估斑块存在的价值。
结果:组A患者血清中MMP-9和MPO水平显著高于组B(644.90±209.27ng/ml vs.386.13±130.86ng/ml;t:9.85,p0.001)。MMP-9及MPO水平均和FRS正相关(r=0.796,p0.001;and r=0.409,p0.001).MMP-9及MPO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存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5%CI:0.74-0.87)和0.74(95%CI:0.66-0.81)。
结论:MMP-9与MPO水平与FRS显著正相关,且在冠状动脉存在斑块的患者中显著升高。这提示MMP-9及MPO与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易损斑块的相关性。
|
|
|
|
1 |
裴瑞泽,周强,袁国胜,李文;老年糖尿病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新近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3年09期 |
2 |
袁志敏;;体位性低血压可预测中年人总死亡和冠状动脉事件风险[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3期 |
3 |
王建国;阿托伐他汀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早期复发率[J];新医学;2001年09期 |
4 |
吴小凡,黄文增,张步延;心肌梗死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与再发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4期 |
5 |
屈金刚;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J];中原医刊;2004年17期 |
6 |
郑雪英;;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14期 |
7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12期 |
8 |
邓蔚!410011湖南省长沙市,姜德谦!410011湖南省长沙市;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2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摘要)[J];中国循环杂志;2000年04期 |
9 |
罗心平;应用电子束CT预测冠状动脉事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2期 |
10 |
Lampe F. C.;Morris R. W.;Walker M.;杜媛;;1978~2000年间冠心病不同表现型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针对英国男性的前瞻性人群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年10期 |
11 |
周淑新;;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贝特类药物对心血管结果的作用:系统性观察与荟萃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06期 |
12 |
王劲松;余金明;;普罗布考可改善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冠状动脉事件结局[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年10期 |
13 |
张秋华,胡建平;纤溶指标在冠状动脉事件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01期 |
14 |
胡盛寿;王小殷;刘迎龙;吴清玉;李守军;沈向东;刘盛;;102例动脉调转术病儿的冠状动脉分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7年04期 |
15 |
田薇薇;崔征;李安均;尹凯;;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0年03期 |
16 |
吴九涛;;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P-选择素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外医疗;2007年23期 |
17 |
王本华,刘京运,刘红光;60例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临床与CT检查结果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8 |
于力,刘怀霖,裴瑞泽,杨庆之;老年糖尿病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新近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5期 |
19 |
刘溢,谢敬霞;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年02期 |
20 |
夏黎明,王承缘;急性胰腺炎的CT评价[J];腹部外科;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