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椎后路置钉通道的三维CT分析及临床应用
【摘要】:研究背景
近年来开展的寰椎后路置钉技术主要包括寰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由于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良好的临床疗效,该项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创伤、炎症、畸形等原因所致的寰枢椎不稳的治疗。但由于寰椎解剖形态特殊,结构复杂且变异性大,并与颈髓、椎动脉等重要神经血管组织相毗邻,使得寰椎的置钉存在很大的难度和风险。因此,定量化测量寰椎置钉相关的解剖结构参数对于提高寰椎置钉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数字医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在脊柱外科的研究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吸取众多国内外同行科学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医学影像学、计算机三维重建测量和逆向工程技术相结合,对寰椎后路置钉通道进行数字化三维定位、定量分析,研究影响置钉的解剖结构因素,为术中安全、准确置钉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1.采集国人寰椎的CT影像数据资料,借助逆向工程软件Mimics重建寰椎三维模型,并观察寰椎椎动脉沟环变异的形态及发生率。
2.在建立好的寰椎三维模型上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研究进钉通道参数随水平面角变化的规律,探索理想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方法。
3.应用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对寰椎侧块螺钉置钉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研究分析影响置钉的解剖结构因素。
4.利用三维重建测量和CAD-RE-RP技术设计和制作寰椎椎弓根螺钉个体化导向模板(PDGT),探讨该模板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
1.将152例国人寰椎的CT扫描影像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中进行寰椎三维模型重建。在寰椎三维模型中观测椎动脉沟环变异的形态和发生率。
2.通过对寰椎三维模型的分析及一系列确定空间辅助点、线、面的方法,对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8项解剖结构数据进行三维测量,分析椎弓根进钉通道随内倾角变化的数字解剖学特点,同时对寰椎侧块螺钉置入相关的7项解剖结构数据进行三维测量和分析。
3.应用CAD-RE-RP技术设计寰椎椎弓根螺钉个体化导向模板(PDGT)的双侧定位导向管和中间连接部分,整合后形成PDGT的三维模型,将该模型通过三维打印机制作出可与寰椎骨标本后方结构相匹配的PDGT。
结果
1.建立了基于CT二维断层图像的寰椎三维解剖模型,观测到寰椎椎动脉沟环变异的发生率为17.8%。其中后环变异发生率为13.5%,Ⅰ~Ⅳ型后环变异发生率分别为3.9%、3.0%、1.6%、4.9%,侧环变异发生率为4.3%。
2.寰椎椎动脉沟底部的后弓高度为(4.52±0.99)mm,其中高度小于3.5mm的占13.8%,小于4.0mm的占30.9%,测量值在男女性别之间以及三个身高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为女性低于男性,且随身高增加而呈现增大的趋势。
3.寰椎椎弓根置钉通道内倾角分别从0°~15°,均匀间隔5°,其参数变化规律:左右两侧钉道可利用间隙宽度(SAS)在0°~15°内倾角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SAS在10°与15°内倾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其余角度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左右两侧钉道长度在0°内倾角时最大,且与其他3个角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余3个角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个不同内倾角度的钉道长度均值相差不到0.5mm;进钉点至后正中线的距离随内倾角增大而逐渐增加;进钉点与后弓上缘间距在0°~15°内倾角上呈递减趋势,角度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进钉点与后弓下缘间距在不同内倾角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枢椎侧块中线至寰椎后结节中点的距离与进钉点至后正中线距离比较发现:钉道内倾角为10°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余3个角度进钉时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
4.寰椎侧块螺钉相关参数的测量:后弓下缘侧块高度为(4.53±0.89)mm,其中高度小于3.5mm的占11.5%。后弓下缘侧块宽度为(9.38±1.21)mm,钉道最大内倾角为(26.69±3.32)°,钉道最大长度为(22.56±2.08)mm,内倾角为0°的钉道长度为(15.75±1.76)mm。除了钉道最大内倾角以外,其余各指标在男女性别之间以及三个身高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为女性低于男性,并呈现随身高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颈内动脉与寰椎侧块前皮质的最短距离为(3.53±1.38)mm,其中小于2.0mm的占12.2%。钉道轴线与颈内动脉内缘相切时钉道内倾角为(-9.65±7.22)°,其中有21侧(6.9%)大于0°,最大值为8.3°。
5.设计和制作出一套寰椎椎弓根螺钉个体化导向模板(PDGT),将其与实体标本进行体外匹配,发现PDGT可与后弓后表面紧密贴合并导向椎弓根螺钉的置入。
结论
1.国人寰椎存在一定的椎动脉沟环变异,其中Ⅲ~Ⅳ型椎动脉沟后环变异可影响椎弓根螺钉的置入。
2.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主要限制性解剖结构因素,测量值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并随身高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3.在寰枢椎无旋转脱位的情况下,可选择经枢椎侧块内外缘中点的纵垂线与寰椎后弓下缘交点的上方2mm处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以10°内倾角进钉较为准确,并可获得较宽的置钉空间和安全区域,头倾角参照术中X线侧位透视下寰椎后弓轴线平面进钉。
4.寰椎后弓下缘侧块高度为侧块螺钉固定的主要解剖限制性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采用适当的内倾角度可以增加寰椎侧块螺钉的钉道长度,且一定的内倾角度有利于避免寰椎双皮质侧块螺钉对颈内动脉的损伤。
5.寰椎椎弓根螺钉个体化导向模板(PDGT)是一种简单方便、科学可靠、实用性强的寰椎椎弓根个性化置钉辅助工具,尽管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但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
|
|
|
1 |
郑轶;吴增晖;章凯;马向阳;尹庆水;詹翼;;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2 |
薛建学;周东生;谭国庆;;导航技术在手术治疗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1期 |
3 |
王慧敏,谭明生,张光铂,移平,梁立,韦宏宇;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影像学测量[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年01期 |
4 |
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钟世镇,刘景发,徐达传;中上颈椎侧块与寰椎椎弓根位置关系的解剖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
5 |
马向阳,尹庆水,刘景发,钟世镇,夏虹,吴增晖,徐达传;寰椎侧块螺钉与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解剖与生物力学对比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6期 |
6 |
张华;甘子明;盛伟斌;胡英江;;寰椎椎弓根骨性标志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7 |
顾少光;杜心如;王爱辉;刘志强;孙广志;崔志超;张伟;;经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J];解剖与临床;2008年06期 |
8 |
李胜华;朱东起;袁中山;范忠明;;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板)内固定治疗急性创伤性寰枢椎不稳[J];临床骨科杂志;2006年02期 |
9 |
胡勇;杨述华;徐荣明;马维虎;何贤峰;阮永平;谢辉;;国人寰椎定量解剖研究及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探讨[J];中国骨伤;2007年10期 |
10 |
武洪林,张庆华,侯安海,陈幸福,周晓燕,夏雯;寰枢椎骨折的CT诊断(附12例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
11 |
马向阳,赵卫东,尹庆水,夏虹,吴增晖,李凭跃,刘景发,钟世镇;寰椎后路单或双层皮质骨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评价[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1期 |
12 |
宋哲明,倪斌,袁文;单纯性寰椎单侧侧块骨折2例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06期 |
13 |
朱光第,梁桂生;CT诊断寰椎单侧脱位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8年Z1期 |
14 |
徐霖,周选民;82例颅颈连接部体层分析[J];郧阳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5 |
夏虹,刘景发,尹庆水,钟世镇,徐达传;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年02期 |
16 |
蔡嘉;寰枢椎骨折和脱位的CT诊断[J];云南医药;2003年06期 |
17 |
马向阳
,刘景发
,尹庆水
,夏虹
,吴增晖
,钟世镇
,徐达传;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18 |
辛羽;寰椎·枢椎脱臼治疗[J];日本医学介绍;1994年02期 |
19 |
党耕町,王超;寰枢椎后路融合术[J];中华骨科杂志;1998年03期 |
20 |
王超!100083,党耕町!100083,刘忠军!100083;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J];中华骨科杂志;199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