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澄迈县2000-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及死亡病例报告质量研究
【摘要】:背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1990至2015年间实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二。1991-2004年间我国儿童死亡率下降近60%,但地区间差异显著。要进一步实现儿童死亡率下降,各地妇幼卫生机构应当在掌握当地儿童死亡流行病学分布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母亲的健康情况及儿童出生时情况是新生儿死亡的影响因素,将妇幼监测系统收集到的儿童出生信息与死亡情况从个体水平进行匹配分析可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妇幼卫生监测系统是研究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数据来源,利用数据之前有必要对地区监测系统的死因报告数据质量进行评估。
目的:通过分析海南省澄迈县妇幼监测系统收集的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数据,描述澄迈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流行学分布,评价死因报告数据质量。通过匹配儿童死亡报告记录与出生情况记录,研究出生情况中与新生儿死亡相关的因素。
方法:利用2000-2008年海南省澄迈县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儿童死亡分布、死亡率以及死因构成变化趋势,描述评价死因报告数据质量。利用2006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间出生的活产儿出生情况及婴儿随访情况数据,在个体水平上与死因报告记录进行匹配,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
结果:2000-2008年海南省澄迈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平均77.7%发生在1岁以下,55.7%发生在新生儿期。2008年澄迈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3.6‰、10.6‰、7.4‰,较2000年分别下降25.3%、25.4%、32.7%。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疾病(各年约40%)、肺炎(2000年33.3%下降至2008年11.6%)、意外伤害(约10%)和先天性疾病(约8%)。新生儿疾病死亡率和肺炎死亡率下降是澄迈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11月、1-4岁三个年龄段儿童主要死因分别为新生儿疾病、肺炎、意外伤害。新生儿期之后较新生儿期,儿童死亡地点在家中比例及死前门诊治疗比例更高,省级和村级诊断级别比例更高。男性儿童死亡率高于女性。澄迈县不同乡镇间儿童死亡率差异大,死亡地点、死前治疗与诊断级别分布与死亡率相关。死因报告中死因判断错误的比例为4.7%。孕周和出生体重与新生儿死亡相关。
结论:海南省澄迈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成下降趋势。要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疾病、肺炎和腹泻等常见儿童疾病死亡率,除了提高当地医疗机构产科及儿科水平外,家庭健康教育需要引起重视,宣传普及纯母乳喂养率可作为重点之一。2003年前澄迈县儿童死因登记系统数据可能存在较高漏报率。为提高儿童死因报告数据质量,需要对妇幼工作人员加强死因采集方法和死因分类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