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利多卡因心肌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关系的实验研究

李成文  
【摘要】:利多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心律失常药和局部麻醉药。虽然利多卡因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是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能量代谢,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的Na~+和Ca~(2+)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聚集,减小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 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内信使分子和化学递质,NO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在正常生理情况下,NO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的eNOS催化合成。研究表明,NO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抑制中性粒细胞粘附聚集、抗Ca~(2+)超载等作用。NO生成不足或过多均可加重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本课题针是对利多卡因的心肌保护作用与NO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利多卡因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本研究共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利多卡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50mg/kg实施麻醉。所有大鼠均经历90min的局部缺血(LAD结扎)和120min的再灌注,并随机分为4组:Gl组,未给予任何干预;G2组,在缺血前60min开始静脉应用利多卡因直至缺血前20min;G3组,缺血前10min开始静脉应用利多卡因直至缺血后50min;G4组,在再灌注前10min开始静脉应用利多卡因直至再灌注后50min。利多卡因的应用方法是首先经股静脉给予2mg/kg的负荷剂量,然后再以100μg/kg/min的速度持续输注。实验过程中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Ⅱ导联心电图(ECG);在缺血前即刻、缺血末和再灌注末分别抽取动脉血,测定CK-MB血浆浓度;实验结束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方文倩;吕国义;邓迺封;;利多卡因对缺血再灌注离体大鼠心功能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胡丽霞;;肌肉注射利多卡因预防急性心肌梗塞伴发室性过早搏动的对照试用观察[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77年01期
3 郑锡坤;;利多卡因防治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评价[J];海南医学;1978年00期
4 杨光;;利多卡因预防颅内压增高[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年02期
5 侯淑娟;;小剂量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52例观察[J];黑龙江医学;1982年02期
6 张淮海;;用利多卡因治疗乌头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J];四川医学;1982年05期
7 王育本 ,王文茂;病窦综合征时利多卡因的电生理学效应[J];陕西医学杂志;1983年02期
8 毛蔚雯;;利多卡因中毒反应引起吸呼暂停一例报告[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9 沈文雅;;利多卡因对双向性心动过速和洋地黄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伴阻滞的效果[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3年01期
10 周志贤;;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扩宫时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86年06期
11 李茉芬;高湘伟;吴晓梅;;应用利多卡因对人工流产手术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86年06期
12 曹炳汉;曹均才;魏仁忠;魏德泉;;氯胺酮、利多卡因混合液硬膜外阻滞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1986年04期
13 王纫卿;李荣惠;王秀丽;张文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14 黄湘云;;利多卡因局敷对宫颈水肿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1987年03期
15 温占荣;王永臻;;利多卡因高敏反应一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1987年03期
16 李德明;隆突下淋巴结经支气管针吸术[J];国际呼吸杂志;1988年04期
17 姚霄安;刘合年;;2%利多卡因球后阻滞麻醉致呼吸骤停一例报告[J];贵州医药;1989年06期
18 梁庆祥;利多卡因引起严重过敏反应1例报告[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19 许洪霞;利多卡因对OK-432增强小鼠NK细胞活性作用的影响[J];国际免疫学杂志;1990年02期
20 王晓玲;;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治疗肩周炎[J];山西医药杂志;199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安娜;阵孝曙;王淑琴;谢宇红;葛可佑;;硒对缺氧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首届微量元素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5年
2 杨世虞;向道康;阎兴治;要正伦;舒义竹;张文斌;;心瓣膜替换术中冠状动脉灌注参芪扶正注射液的心肌保护作用观察[A];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陆姚;张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预处理心肌保护中角色的研究进展[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4 高琴;张建东;周晨;夏强;;远距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A];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钱建芳;罗万俊;董爱强;;氨茶碱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A];第八届华东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童易如;张溪英;刘平波;赖源;;七氟烷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珏;高琴;叶治国;夏强;;线粒体Slo_1通道激活引起的心肌保护作用涉及线粒体渗透性转换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心血管、呼吸和肾脏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汤碧娥;陈莹莹;郭炜;梅迪森;徐庆;胡野;沈岳良;夏强;;COX-2参与U50488H诱导的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心血管、呼吸和肾脏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潘红阳;高琴;陆源;夏强;;钙激活钾通道的开放参与葛根素的心肌保护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心血管、呼吸和肾脏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张世忠;曹阳;王秀静;李从德;;线粒体PT孔参与远距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文;利多卡因心肌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王锦芝;从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心肌细胞蛋白激酶C转位的干预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D];汕头大学;2010年
3 王耀岐;MAPK家族在异氟烷大鼠心肌预处理延迟相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4 殷忠;缺血后处理对老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5 王学锋;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6 郭会彩;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对豚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7 邹小华;利多卡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杨希革;右美托咪啶预注对利多卡因心脏毒性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宝平;心肌保护中电耦联特性的改变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熊军;α7nAChR激动剂后处理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琦;利多卡因对体外培养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基质合成代谢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关明函;套囊内注入利多卡因和涂抹利多卡因乳膏抑制拔管应激反应的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强;利多卡因对体外循环机体炎症反应影响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4 贾士聪;局部用利多卡因凝胶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5 马传新;利多卡因对点燃模型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3年
6 方文倩;利多卡因及联合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7 钱锋;复方利多卡因润滑止痛胶浆对犬气管插管后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申一;利多卡因对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幕上肿瘤切除术脑氧供需平衡和能量代谢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9 贺文艳;利多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分布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10 燕炯;利多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狗体内的分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副教授 魏开敏;静注利多卡因可控制梅尼埃病发作[N];大众卫生报;2008年
2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赵向东;眩晕病人来了先别急着用药[N];健康报;2007年
3 杨存聪;刺五加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比较[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4 江春;利多卡因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N];医药经济报;2008年
5 卢明霞;局部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6 傅德明;利多卡因可减轻人流术痛苦[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小刚;同息通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陈金伟;倍他啶与利多卡因联用治疗美尼尔氏病[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内蒙古达茂旗乌兰乡许赵村 张太恒;抢救急性心肌梗塞体会[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10 邵艳兰 瞿忠灿;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腱鞘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