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的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10家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不动杆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研究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分子机制,确定β内酰胺酶、整合子、外膜蛋白(OMP)及外排泵在多重耐药和泛耐药不动杆菌属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收集2003-2004年两个年度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家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18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确定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对这些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收集1999-2004年的中国7家大型医院临床分离出的128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不动杆菌(CRAB),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随机引物多态性DNA(RAPD)分型对这些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确定这些耐药株的亲缘关系,并对北京协和医院CRAB的暴发流行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选取10个不同的耐药克隆株深入研究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等电聚焦电泳测定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抑制试验确定酶的类型;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接合试验确定碳青霉烯类的耐药基因能否转移;对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PER、CTX-M。VEB、GES和碳青霉烯酶基因IMP-、VIM-、OXA-23亚组、OXA-24亚组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序列分析;对整合子可变基因进行PCR及全长的序列分析。采用12%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CRAB菌株的Omp。采用利血平抑制试验检测外排泵的表达情况。体外在亚MIC浓度的亚胺培南的选择压力下,对全敏感株4As6、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株32号菌进行突变筛选研究,比较母体株和突变子耐药机制的差异,确定各种耐药机制所起的作用。
结果2003~2004年来自中国10家教学医院的数据显示,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明显降低,从2003年的92%降至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