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犬毛细血管漏模型中不同液体的容量动力学分析
【摘要】:第一部分:毛细血管漏模型的建立
目的:毛细血管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是在严重创伤、脓毒症等全身炎症反应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增加而导致的临床症候群,表现为蛋白伴随水分漏出到血管外,组织间隙液体积聚增加,血容量降低,组织间隙水肿。我们实验的目的是,确认建立毛细血管漏模型的方法,明确毛细血管漏情况下血浆容量、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蛋白量的变化。
方法:在5只杂犬中,以20μg·kg~(-1)·h~(-1)的速度输入E coli内毒素111:B4,持续30分钟,通过测量染料伊文氏蓝的吸光度衰减速率,获得输入内毒素前后血浆蛋白跨毛细血管转移率的变化,确认毛细血管漏的建立。结合系列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血浆容量的变化,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比较模型建立前后血管内蛋白量的变化。
结果:以20μg·kg~(-1)·h~(-1)的速度输入E coli内毒素111:B4,持续30分钟,血浆蛋白跨毛细血管转移率由基础值9.1±0.3%/h,增至结束内毒素输注30分钟时(T=90min)的12.9±0.5%/h(P<0.05),形成毛细血管漏,同时造成血浆容量、平均动脉压和血管内蛋白量的下降。血浆容量的基础值为34.4±1.3ml/kg,结束内毒素输注后30分钟(T=90min)时降至22.5±0.5ml/kg(P<0.05),并保持稳定3个小时,结束内毒素输注后3小时(T=270min)血浆容量为22.3±0.4ml/kg(与T=90min比较,P>0.05)。平均动脉压由基础值119±5mmHg降至结束内毒素输注后30分钟的62±3mmHg(P<0.01)。血管内蛋白量由2.5±0.3g/kg降至1.3±0.1g/kg(P<0.05)。
结论:阶段持续性输入E coli内毒素可以造成毛细血管漏模型,血浆容量、平均动脉压和血管内蛋白量下降,下降的血浆容量持续稳定至少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