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蒂皮瓣微循环监测及早期断蒂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摘要】:皮瓣手术后微循环血流变化的监测方法颇多,各有其优缺点。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aser Doppler Flowmetry,简称LDF)是80年代初期应用于微循环监测的新技术,其主要优点是无创、可靠、可重复、能连续监测,并能反映微循环血流的瞬间变化。本实验研究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PERIFLUX PF 3 Perimed KB,Stockholm,Sweden)监测30个猪任意型皮瓣形成前、后及断蒂后48小时微循环血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任意型皮瓣微循环血流变化分为3期,即术后前3天的骤升期,术后3~5天的平台期和5天后的缓升期。平台期可视为“临界期”,在平台期前断蒂皮瓣坏死,平台期后断蒂,宽6cm的皮瓣成活长度为6.6±0.8cm,皮瓣成活率均在67%以上(皮瓣长9cm,宽6cm,即长宽比为1.5:1),血运障碍部分均位于皮瓣远1/3段。根据皮瓣形成后4到5天微循环血流处于平台期,此期后断蒂,皮瓣便可成活的实验结果,提出皮瓣形成或转移后早期(术后5~7天)断蒂的设想,
|
|
|
|
1 |
沈祖尧;;筋膜皮肤瓣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综述)[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4年03期 |
2 |
金丽杰;谢敬东;;丹参注射液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07期 |
3 |
文根;柴益民;;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适应性治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年04期 |
4 |
韩寅;廖毅;;皮瓣缺血坏死的非药物治疗[J];现代临床医学;2009年02期 |
5 |
冯瑞铮,杨时昕,董佳生;地塞米松对穿支皮瓣成活率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6 |
金小干;江立静;;乳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及防治[J];安徽医学;1993年04期 |
7 |
王娟,姚有为,刘志满;乳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8 |
李建田;乳腺癌根治术后预防皮瓣坏死的经验体会[J];齐鲁肿瘤杂志;1995年02期 |
9 |
朱圣权;;乳癌根治术中预防皮瓣坏死的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年04期 |
10 |
赵俐,张秉琪,陈泗芬,严大源,温东东,邓卫兵;乳癌根治术预防皮瓣坏死的处理体会[J];广东医学;1997年03期 |
11 |
胡秀启,王秀玲,秦中平,辛智芳;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与防治[J];伤残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
12 |
钟少文,刘晓雁;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体会[J];广东医学;2001年03期 |
13 |
白庆阳;侴丽鸿;;不同方法的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情况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14 |
张卫东;王敦英;闵美林;周雄驹;周仕萍;孙丽君;;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年23期 |
15 |
黄冶飞;;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病因与防治[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16 |
陆德胜;张月芬;陈建勋;;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J];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26期 |
17 |
孟晴虹;;耳蜗装置植入中皮辦坏死的处理[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3年06期 |
18 |
任长才;凌龙生;朱锡琪;邹强;梁春立;;乳癌术后早期化疗对皮瓣坏死创面愈合影响观察[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年04期 |
19 |
黄定凤,张红霞;烧伤膏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30例[J];护理学杂志;2001年11期 |
20 |
盛宝军;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附56例报告)[J];哈尔滨医药;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