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录病毒载体-HSV-tk-GCV系统进行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以及GCV、CDDP诱导转导、非转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摘要】:在成人及儿童中,恶性脑胶质瘤是一类最恶性的肿瘤,是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发病率约为2—3/10万。尽管诊断及治疗的进步(手术,辅助放疗,化疗),但仍只有10%多形性胶母细胞瘤患者,40%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能够生存2年以上,因此本病的预后仍然不佳。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恶性脑胶质瘤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当今将目的基因转移至体细胞被认为是治疗人类许多难治性疾病的崭新方法。药敏基因疗法(或自杀基因疗法)是基因治疗方法中的一种,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基因)做为目的基因在药敏基因疗法中应用最广。95年底统计近120项临床肿瘤基因治疗/标记方案中,21项采用药敏基因疗法,其中有12项针对恶性脑胶质瘤。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酶)能够将核苷类似物Ganciclovir(GCV,环丙鸟苷),一种对正常哺乳动物细胞无毒性的抗病毒药物,三磷酸化后成为GCVTP(这一过程需要有细胞TK酶的协助)。GCVTP成为DNA链延伸的终止物阻断了DNA的复制合成,最终导致含有HSV-tk基因的细胞被杀灭。在转导细胞(HSV-tk~+)被杀灭同时,邻近非转导细胞(HSV-tk~-)也被杀灭,这一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此为HSV-tk-GCV系统杀灭肿瘤细胞的另一重要机理。鉴于恶性脑胶质瘤是在正常脑细胞这一非分裂细胞环境中生长,而反转录病毒的前病毒能整合到分裂细胞的基因组中,因此反转录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至恶性脑胶质瘤是很特异的。反转录病毒携带HSV-tk基因并将其转移至脑肿瘤细胞然后给予GCV治疗是治疗脑肿瘤的新方法;体内,体外实验均获得成功,初步临床报道表明该方法治疗脑肿瘤效果令人鼓舞。看来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HSV-tk-GCV系统(Rv Vector-HSV-tk-GCV系统)对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是很适合的。
本实验组利用NTK(含HSV-tk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以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包装细胞PA317细胞系,分离并扩增抗G418克隆,Southern-blot杂交证实前病毒的整合;测定上清病毒滴度;建立了能产生反转录病毒载体的双向性包装细胞系(VPC细胞)PA317/NTK。体外利用VPC的上清感染C6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经G418筛选出C6/NTK11并扩增之。Southern-blot杂交及
|
|
|
|
1 |
刘昕,朱锡华,谭骏;肿瘤基因治疗一新策略的探讨——淋巴细胞的基因转移[J];重庆医学;1992年04期 |
2 |
谢轩贵,游潮,蔡博文,王翔;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株SHG-44的CD/5-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建立[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
3 |
黄丹;杨长永;陶德定;冷彦;胡俊波;龚建平;;紫外线诱导的Molt-4细胞旁观者效应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
4 |
唐秋实;张馨予;靳翠红;蔡原;;顺铂诱导旁观者效应对V79细胞活力和凋亡/坏死率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年19期 |
5 |
程慧玉;恶性肿瘤基因治疗进展[J];外科理论与实践;1997年04期 |
6 |
陈剑经;;癌基因与基因治疗[J];广州医药;1992年06期 |
7 |
王毓璈;肿瘤基因治疗的策略及问题[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Z2期 |
8 |
甘润良,杨永宗;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6年05期 |
9 |
任常春,顾健人;细胞凋亡调控基因与肿瘤基因治疗[J];实用肿瘤杂志;1998年05期 |
10 |
李辉;吴新荣;;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肿瘤的机制[J];食品与药品;2007年02期 |
11 |
朱宇;唐伟;魏秀红;蔡际群;;培养基介导的旁观者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20期 |
12 |
张述;肿瘤基因治疗的转导方法和策略[J];生物技术通讯;1995年04期 |
13 |
张述;肿瘤基因治疗的转导方法和策略[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6年02期 |
14 |
宗黎琼,沈炜明;肿瘤基因治疗浅谈[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6年04期 |
15 |
陆华中;肿瘤基因治疗的某些新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6年05期 |
16 |
马文斌!100730,陈松森,任祖渊!100730,张劲秋,王维钧!100730,李永宁!100730,苏长保!100730,王任直!100730;RV-HSV-tK-GCV系统基因治疗中的“旁观者效应”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
17 |
曾赵军;腺相关病毒载体及其介导的自杀基因疗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1年06期 |
18 |
田志刚;刘杰;;肿瘤基因治疗的原理及应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1992年06期 |
19 |
董传仁,苏君梅;细胞凋亡信号转导与心血管疾病[J];微循环学杂志;2000年04期 |
20 |
唐涵锋;徐国兴;;后发性白内障的基因治疗[J];海峡科学;2007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