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离心泵进行左心辅助的临床应用及体外测试
【摘要】:随心脏外科及其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心脏庄外科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由于外科手术向高难度发展,对一些危重病人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采用左心辅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自Spencer首次开展左心辅助以来,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本文根据各种辅助泵的特点,操作技术水平和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选择离心泵作为辅助泵。目前,建立左心辅助循环的各种方法不断改进,概括起来为两种:开胸建立左心辅助和不开胸建立左心辅助的方法。前一种方法的优点是建立辅助循环准确,不易损伤心脏,可以安置较大口径的辅助管道,可以使严重心衰病人完全卸负荷,适宜心脏移植前等待供体心的病人。后一种方法优点是按装快捷,撤辅助循环时不用再开胸,减少辅助中和辅助后的感染和出血,适宜作为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抢救。不足点是辅助流量往往受外周血管直径的限制。本实验综合两种方法的优点,采用从股静脉插引流管到右房,在体外循环下阻断上、下腔静脉,切开右房壁,直视下在卵圆窝处上方切一小孔4×4mm,将引流管放于左房内,在房间隔上固定管道,关闭右房。在股动脉上吻合一段人工血管,将主动脉插管置于人工血管内作为辅助输出管,两者连接离心泵形成自左房-股动脉的辅助环路。临床证实,这种方法简便,安全,撤辅助时不用开胸,减少了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建立左心辅助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根据以前辅助研究的经验,借鉴国外商品化管道的优点,本实验研制了一种左心辅助引流管道,较以前的由静脉
|
|
|
|
1 |
张遵严;熊玉珍;陈雪芬;王志维;;心脏移植体外循环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年05期 |
2 |
高秀江,毛瑞芬,周长浩,王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年01期 |
3 |
黑飞龙;王仕刚;于坤;李景文;龙村;;心脏移植心肌保护策略[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9年03期 |
4 |
潘晓静;程卫平;;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浆血管加压素变化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0年01期 |
5 |
龙村,胡小琴;体外循环新一代驱动装置——离心泵[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3年06期 |
6 |
卢蓉;范慧敏;李健;郭建华;刘泳;刘中民;;辅助循环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8期 |
7 |
徐超;;持续左心辅助装置在等待心脏移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年10期 |
8 |
樊翔;曾繁丰;;浅谈人工心肺机[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年12期 |
9 |
施丽萍,叶丁生,倪一鸣,陈英莲,沈芝红;lsoflow离心泵与Sarns滚压泵对血液有形成分影响的比较[J];浙江医学;1997年02期 |
10 |
翁渝国;心脏移植的临床实践(七)[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年04期 |
11 |
黑飞龙;王仕刚;龙村;;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12 |
贾宾;蔡兵;王天龙;;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J];山东医药;2011年36期 |
13 |
蔡其桂;李虹;康美和;李晓飞;;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例[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4 |
李树文;对体外循环机作气动式组合改进的可行性[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5年03期 |
15 |
王振喜,夏建海,谷兴琳;1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的体外循环体会[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3年02期 |
16 |
李培杰;马延平;刘天起;王春祥;;心脏移植体外循环转流(附9例报告)[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7 |
诸杜明;姜桢;顾爱萍;;氨利酮用于体外循环脱机时心脏支持的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年12期 |
18 |
连丽红,唐令凤,杨康,杨军民,王明荣,曾会昌;3例原位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管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7期 |
19 |
刘秀兰;任素珍;王红丽;刁青花;王萍;焦岩;;体外循环下人工血管替换治疗夹层动脉瘤12例手术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07年06期 |
20 |
夏明凯;未经移植培训的心脏病学专家的心脏移植须知(续完)[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