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及P53与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摘要】:目的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特性与端粒酶活化有关,端粒酶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P53基因突变可促使肿瘤的发生,而且可能与端粒酶活化有关。目前MF中的端粒酶、P53与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以探索MF的发病机理。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取MF标本35例,其中肿瘤期MF13例,斑块期MF14例,斑片期MF8例。另外取13例扁平苔藓和12例正常皮肤为对照组。
(1)免疫组化ABC法:检测PCNA和P53的蛋白表达情况。
(2)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端粒酶活性。
结果
61.5%肿瘤期MF、21.4%的斑块期MF和0%的斑片期MF的P53蛋白呈阳性;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均为阴性。肿瘤期MF、斑块期MF、斑片期MF、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的PCNA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22.8、12.1、8.8、1.7和0。另外P53蛋白阳性的MF的PCNA细胞增殖指数为23.5,而P53阴性的MF为11.5,P53阳性的MF的PCNA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P53阴性的MF。
92.3%的肿瘤期MF、78.6%的斑块期MF、75.0%的斑片期MF的端粒酶为阳性;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均为阴性。定量结果显示肿瘤期MF、斑块期MF、斑片期MF、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的端粒酶活性水平的A值分别为0.737、0.313、0.240、0.045和0.044。另外端粒酶阳性的MF的PCNA细
|
|
|
|
1 |
姚伟明;王波;姒健敏;;端粒酶与胃癌相关性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年01期 |
2 |
周善良;于瑞珍;;端粒酶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工企医刊;2003年01期 |
3 |
李强,张守宽,贾雪峰;恶性淋巴瘤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4年03期 |
4 |
王琼书,林爱丰;端粒酶与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5 |
王卫政;何长华;魏晓峰;吴宏安;;胃癌及癌前期病变中端粒酶活性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1期 |
6 |
高岭;董明敏;程秀莲;;丁酸钠对Hep-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年04期 |
7 |
林瑶光;;端粒、端粒酶与消化系肿瘤[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0年02期 |
8 |
张静;郑月慧;郑丽萍;;排卵前期卵泡颗粒细胞端粒酶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J];生理学报;2005年06期 |
9 |
夏云;何云燕;朱道银;林汝仙;王升启;;应用RNA干扰抑制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诱导HepG2细胞凋亡[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01期 |
10 |
黄勇;邢新;李军辉;薛春雨;;干扰素α-2b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
11 |
傅建民,余小舫,邵永孚;端粒酶与原发性肝癌[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04期 |
12 |
孙玲;王峰;孙慧;乐晓萍;葛秀峰;姜中兴;张钦宪;;hTERT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4期 |
13 |
杨赤兵;谭大琦;李卫星;姜楠;;维A酸对大鼠胃癌前病变增殖细胞核抗原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14 |
刘波;滕晓华;彭立辉;卢明;潘林香;周蓉;;不同年龄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和端粒长度的变化[J];医学临床研究;2008年08期 |
15 |
张静;郑月慧;郑丽萍;;窦前期卵泡颗粒细胞端粒酶的表达及调控[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
16 |
黄勇;邢新;;干扰素α-2b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年04期 |
17 |
胡章雪;;端粒、端粒酶与血管老化[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年06期 |
18 |
陕声国,张端莲,余瑛,陕光,唐甜,杨勇,熊颜娥,李红;血管瘤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06期 |
19 |
孙津民,李金钟,马丁;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及肿瘤诊断中的作用[J];职业与健康;2005年08期 |
20 |
刘先军;涂明利;刘为舜;刘玉全;罗国仕;雷怀定;;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05年2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