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菌血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摘要】:感染在外科手术后及危重病人中常见,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严重后果,但是这些病人血培养常阴性。用PCR技术可以检测微量特异性细菌DNA,较标准的细菌培养更敏感。在某些情况下,尽管细菌移位可能被控制,但内毒素仍可通过“漏”的肠粘膜,引起炎症的激活及细胞介质的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甚至MOF。因此人们认为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的内毒素是造成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临床和实验室表现的真正原因。谷氨酰胺被认为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可阻止肠外营养时肠粘膜萎缩,维护肠屏障功能,从而阻止细菌/内毒素移位。
目的:(1)观察手术创伤与内毒素移位的关系,分析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创伤程度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2)评价输注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外科手术病人临床指标及外周血中细菌DNA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1)50例健康志愿者及外科手术的111例患者参加本研究,均获知情同意。外周血内毒素测定采用改良偶氮基质显色鲎试验。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6天采外周血测内毒素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情况。用国际上通用的“急性生理学和以往健康评估Ⅱ评分(APACHE Ⅱ)”及“评估死亡率和并发症的生理和手术严重性评分(POSSUM)”评估创伤程度。(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