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局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二、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三、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徐动症致病基因的初步定位和突变筛查

都特  
【摘要】: 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世界重要的卫生问题,中国是乙肝高发国家,携带者有一亿二千万。暴露于HBV能引起多种感染结局,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说明人群中的遗传变异是引起乙肝易感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应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B1、DRB1为候选基因分析宿主遗传因素与中国人群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 以196例慢性乙肝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CHB)、184例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chronic HBsAg carriers,CC)和143例白限性HBV感染者(spontaneously cleared Subjects,SC)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检测方法,分析TNF-α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 在389例慢性乙肝患者、246例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和198例自限性HBV感染者中采用PCR-SSP方法探讨HLA-DQB1、DRB1基因多态性对感染结局的影响。 研究结果 1.TNF-α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 以自限性感染者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TNF-α-857TT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SC组(9.18%vs17.48%;P=0.03,OR=0.48,95%CI=0.24-0.94)。TNF-α-238G/A、-308G/A、-857C/T、-863C/A、-1031T/C组成的单倍型GGCAC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SC组(8.16%vs13.29%,P=0.03,OR=0.58,95%CI=0.34-0.98)。 以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TNF-α-863CC基因型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CC组(62.24%vs 45.11%,P=0.01,OR=0.85,95%CI=1.15-2.98)。TNF-α-238G/A、-308G/A、-857C/T、-863C/A、-1031T/C组成的单倍型GGCCT、GGCCC、GGTCT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CC组(45.66%vs36.14%,P=0.008,OR=1.48,95%CI=1.10-2.01;13.27%vs7.61%,P=0.01,OR=1.86,95%CI=1.12-3.10;10.71%vs6.25%,P=0.04,OR=1.80,95%CI=1.03-3.16)。 2.HLA-DQB1、DRB1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 (1)以自限性感染者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DQB1*0301/4、DQB1*0303、DRB1*11、DRB1*12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SC组(26.61%vs16.67%,P=0.0002,OR=1.86,95%CI=1.35-2.57;16.58%vs11.36%,P=0.007,OR=1.70,95%CI=1.16-2.49;5.91%vs2.27%,P=0.003,OR=3.09,95%CI=1.47-6.51;16.58%vs8.84%,P=0.0008,OR=2.01,95%CI=1.34-3.03);DQB1*0602、DQB1*0604、DRB1*01、DRB1*1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SC组(14.01%vs20.96%,P=0.005,OR=0.72,95%CI=0.48-0.86;1.16%vs3.79%,P=0.01,OR=0.34,95%CI=0.14-0.80;1.67%vs4.29%,P=0.02,OR=0.42,95%CI=0.19-0.89;2.44%vs5.81%,P=0.003,OR=0.38,95%CI=0.20-0.72)。 HLA-DRB1-DQA1-DQB1单倍型*11-*0501-*0301/4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SC组(3.21%vs0.52%,P=0.004,OR=6.37,95%CI=1.46-39.13);*09-*0302-*0602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SC组(1.54%vs4.40%,P=0.003,OR=0.34,95%CI=0.15-0.76)。 (2)以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DQB1*0301/4、DQB1*030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CC组(26.61%vs21.75%,P=0.04,OR=1.35,95%CI=1.02-1.80;16.58%vs9.55%,P=0.001,OR=1.87,95%CI=1.29-2.72);DQB1*0601、DRB1*04、DRB1*1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CC组(4.88%vs9.96%,P=0.006,OR=0.52,95%CI=0.33-0.83;10.03%vs14.84%,P=0.002,OR=0.58,95%CI=0.41-0.82;2.44%vs5.28%,P=0.003,OR=0.40,95%CI=0.21-0.73)。 HLA-DRB1-DQA1-DQB1单倍型*03-*0501-*0201、*11-*0501-*0301/4、*12-*0601-*0301/4和*09-*0302-*030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高于CC组(2.31%vs0%,P=0.0007,OR:1.65,95%CI=1.58-1.72;3.21%vs0.41%,P=0.0007,OR=8.13,95%CI=1.86-49.89;3.98%vs0.81%,P=0.0008,OR=5.06,95%CI=1.69-17.00;6.43%vs0.20%,P<0.0001,OR=33.72,95%CI=5.02-659.55)。*08-*0301-*0601、*09-*0301-*0303在CHB组的频率显著低于CC组(2.31%vs4.47%,P=0.03,OR=0.51,95%CI=0.26-0.99;2.44%vs5.08%,P=0.01,OR=0.47,95%CI=0.24-0.89)。 研究结论 综合以自限性HBV感染者和无症状慢性HBsAZ携带者为对照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携带TNF-α-863CC、DQB1*03等位基因(DQB1*0301/4、*0303)、单倍型DRB1*11-DQA1*0501-DQB1*0301/4是乙肝慢性化的危险因素:携带TNF-α-857TT、DQB1*06等位基因(DQB1*0601、*0602、*0604)、DRB1*13的个体在HBV感染后不易于发生慢性化。 研究背景 慢性乙型肝炎一直是我们国家的沉重经济、社会和卫生负担,我国每年用于治疗乙肝相关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约三百亿元人民币。α干扰素(Interfronα,IFNα)是目前治疗乙肝的一线用药,个体对IFNα的应答差异是影响IFNα临床用药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Ⅱ类基因和α干扰素抗病毒通路上α干扰素受体2(interferonαreceptor 2,IFNAR2)基因和粘病毒抵抗蛋白A(myxovirus-resistance A,MxA)基因为候选基因开展干扰素治疗乙肝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以252例IFNα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IFNAR2 rs2284551 G/A、rs2248202 C/A、rs4986956 T/C和MxA-88 G/T、-123 C/A、20 C/A、rs467558 C/T、rs469390 G/A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乙肝疗效的相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探讨HLA-DQB1、DRB1基因多态性对干扰素治疗乙肝疗效的影响。 研究结果 1.经过3-6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的总应答率为69.1%,其中完全应答率16.3%(41/252),部分应答率52.8%(133/252)。 2.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患者基线ALT值显著高于无应答组(189.0 IU/L156.5IU/Lvs101.0IU/L,P=0.001)。完全应答者、部分应答者和无应答者间在性别、年龄和病毒基因型构成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掉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DQB1*0501和DQB1*0303等位基因在应答组的频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1.50%vs4.73%,P=0.03,OR=0.27,95%CI=0.08-0.86;17.07%vs26.35%,P=0.01,OR=0.55,95%CI=0.34-0.87);DRB1*14等位基因在应答组的频率显著高于无应答组(5.99%vsl.35%,P=0.04,OR=4.65,95%CI=1.07-20.16)。 4.单倍型分析表明DRB1*09-DQA1*0302-DQB1*0303在应答组的频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6.89%vs14.86%,P=0.005,OR=0.42,95%CI=0.22-0.82)。 5.经logistic回归调整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应答组MxA20AA的频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10.92%vs21.79%,P=0.03.OR=0.45,95%CI=0.22-0.94)。IFNAR2rs2284551、rs2248202、rs4986956的各基因型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患者基线ALT高值与对IFNα的应答相关。携带MxA20AA、HLA-DQB1*0501、DQB1*0303和单倍型DRB1*09-DQA1*0302-DQB1*0303的个体对IFNα治疗效果可能较差;携带DRB1*14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对IFNα治疗的应答较好。本研究没有证据表明IFNAR2基因多态性与IFNα治疗乙肝的近期疗效相关。 研究背景 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徐动症(PK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突然运动诱发的、反复发作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找到其致病基因。本研究在一个中国家系中对PKC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并筛查突变。 研究方法 在中国浙江收集了一个PKC家系,共16例受试者(5例患病,11例正常人)。从16号染色体上选择了9个微卫星标记,对每例受试者进行基因分型,采用linkage软件计算每个遗传标记与疾病之间的两点LOD值以对PKC致病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从定位的区域选择10个候选基因,通过PCR-测序或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的方法进行突变筛查。 结果 两点LOD值在D16S3081处(57.79CM)最大,为1.21,单倍型分析表明D16S3093/D16S685/D16S690/D16S3081/D16S3080 D16S411/D16S3136/D16S3112/D16S3057这九个遗传标记高度连锁,单倍型5-3-8-3-4-2-5-5-6几乎只出现在患者中。从该区域附近选择了10个候选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包括电压依赖的钙通道蛋白γ-3亚基(CACNG3)、白介素4受体α基因(IL4R)、腺苷酸环化酶7基因(ADCY7)、氨基酸磺基转移酶基因(STM)、磷酸酯酶4催化基因(PPP4C)、ATP结合盒C家族成员基因(ABCC11和ABCC12)、谷氨酸盐受体离子通道型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亚基2A(GRIN2A)、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2(SLC6A2)和溶质载体家族5成员2(SLC5A2),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 结论 将PKC的致病基因定位在57.79CM~77.13CM(16p12.1-q13)之间的区域内,排除了CACNG3、IE4R、ADCY7、STM、PPP4C、ABCC11、ABCC12、GRIN2A、SLC6A2和SLC5A2基因作为PKC致病基因的可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杜方雄;α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6期
2 顾晨;用α干扰素治疗癌症的新发现[J];现代免疫学;1987年03期
3 王建莉,孔宪涛,曹雪涛,章卫平;成纤维细胞介导的α干扰素基因疗法的建立[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年06期
4 沈卫民,余品仪,王顺荣;以α-2α干扰素为主的药物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5 李俊秀,孔繁金,郗翠英;α干扰素治疗粒细胞缺乏症一例报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6 苏克江;α干扰素治疗期间的重症肌无力[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6年04期
7 李德敏,林树新;大鼠脑室注射α干扰素增强脾交感神经活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8 刘丽辉,刘复强,杨纯正,祁雅慧,杨凌,齐静,许元富;白细胞介素2和α干扰素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年12期
9 马邦新;爱兹病人的希望——α干扰素[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2年01期
10 薛汉阳;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Ⅱ型糖尿病加重[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4年04期
11 韩国庆,刘荫荣;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J];山东医药;2003年10期
12 石艳丽,刘景君;发酵α—2α干扰素的高密度表达[J];山东医药工业;2000年01期
13 梁艳;陈充抒;刘祖德;;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14 周冰侠;;α干扰素栓与泡腾片对阴道清洁度影响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09期
15 孙爱华 ,戚中田;人α干扰素治疗耳和咽喉部乳头状瘤初步观察[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16 贾雪塘;大剂量α干扰素可提高对丙型肝炎的疗效[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9年01期
17 魏伟;Roferon-A(基因重组α-2α干扰素)[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年04期
18 陈玉燕,叶祥枝,周玲;人-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19 万岁桂,钱林生,米桂祥,薛艳萍,竺晓凡,赵耀中,杨德光,张薇;基因重组α干扰素治疗4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年07期
20 吴成荣;α干扰素治疗丙肝致甲亢复发1例[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霞;;α干扰素镇痛功能位点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会第八届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综合摘要[C];2003年
2 王鲁文;陈辉;褚小刚;严少南;龚作炯;;α干扰素诱导HepG_2 2.2.15细胞APOBEC3G的表达及其机制[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胡学基;马天江;王斌;;拉米夫定单用及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曹永长;吕英姿;毕英佐;;鸡α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和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会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云霞;蒋春雷;;阿片受体介导α干扰素致热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肥胖的临床与基础暨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王云霞;蒋春雷;;α干扰素阿片样作用的分子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周大桥;高辉;黄彬;郑晓瑛;周小舟;;乙肝3号冲剂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对比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杜岳峰;龙清志;;吉西他滨联合α干扰素和白介素2治疗转移性肾癌的初步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梁辉;李继红;崔德广;郝志州;周现武;张俊川;;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影响[A];三门峡市第五届自然科学论文集(2004-2006)[C];2006年
10 郑煜煜;周华英;张春迎;丁佩佩;李慧;;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HCV/HIV混合感的效果初探[A];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机会性感染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伍晓盼;1.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遗传学研究 2.ApoM基因及KIAA0350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晓东;α干扰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裸鼠模型血管生成抑制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杨发龙;鸭瘟病毒感染及其诱导α干扰素mRNA水平的动态定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王云霞;α干扰素阿片样作用的分子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5 瞿利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杨晓峰;IFN α A-HBV Pre-S融合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D];第四军医大学;1996年
7 郭慧琛;O型口蹄疫病毒多基因DNA疫苗的研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8 毛日成;干扰素刺激基因IDO和ZAP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凤香;重组鸡α干扰素结构与功能及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杨凯;HBV及其抗原成分拮抗α干扰素抗病毒活性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郭贺;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0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4 王俊丽;鸡α干扰素(ChIFN-α)的克隆和原核表达[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易林;鸡α干扰素的原核表达及抗新城疫病毒效果观察[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6 苏丁丁;鹌鹑α-干扰素及热休克蛋白HSP70 cDNA克隆与表达[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于晓燕;TNF-α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8 崔子寅;具抗病毒活性无冗余氨基酸牛α干扰素(A亚型)表达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丰宗洋;鸡α干扰素的原核表达及其抗病毒效果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10 谭宗成;鸡α干扰素基因及其下游基因Mx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 赵鸿;浅谈干扰素在慢性乙肝中的应用[N];科技日报;2003年
2 徐荻;怎样用干扰素治乙肝[N];健康报;2002年
3 万同已;膦甲酸钠与α干扰素序贯治疗乙肝[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小秋;干扰素效果令人关注[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凌爱龙;孩子得了病毒性肝炎怎么办?[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黄燕;治丙型肝炎 首选干扰素[N];大众卫生报;2004年
7 第二军医大附属长征医院 李德岩 蔡雄;干扰素到底能否治非典[N];科技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刘福兴;“非典”点燃干扰素战火[N];中国经营报;2003年
9 王淑坤;干扰素市场:国产品主导[N];医药经济报;2005年
10 吴杨 杨苏河;合理使用干扰素[N];医药经济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