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等张缝牵引成骨前徙上颌骨复合体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对山羊颧上颌缝持续等张缝牵引成骨来延长上颌骨复合体,以探讨缝牵引成骨的机制,并应用于临床上唇腭裂术后面中部发育不全患儿的治疗。
【方法】
一.动物实验
用山羊作为实验动物,在两侧颧上颌缝安置自主设计制作的内置式微型自动持续等张缝牵引器。在缝两侧安置标记钛钉。术后定期拍摄X片,并在4、6、8周切取牵引和未牵引缝及新生骨组织,进行HE、甲苯胺蓝、及天狼猩红染色,通过普通显微镜及偏振光显微镜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了解标本中bFGF、TGF-β1、VEGF的表达和变化。
二.临床研究
对临床8例唇腭裂术后继发面中部发育不全、上颌后缩的病人进行持续、等张缝牵引,牵引前后进行照相、拍X片、牙模、CT及鼻咽纤维镜检查,对头颅定位侧位片行头影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牵引后的效果。
【结果】
1.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所有山羊上颌骨复合体均成功前徙,随着牵引时间的不同,山羊缝组织及新生骨中Ⅰ型胶原增多,Ⅱ和Ⅲ型胶原逐渐减少。在牵引6周时出现软骨细胞团,细胞团之间有新生骨小梁形成。标本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中bFGF、TGF-β1、VEGF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或阳性表达增加,呈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2.8例患者上颌后缩得到矫正,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面中部凹陷得到矫正,面部整体关系协调。牵引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经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经缝牵引成骨的成骨机制既有膜内成骨,也有软骨成骨,以膜内成骨为主,bFGF、TGF-β1、VEGF参与了缝牵引成骨的成骨过程,促进了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新骨的改建。
2.经缝牵引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对于发育期儿童是一项简单、方便、安全、可靠、有效的矫正方法,为早期、微创矫正唇腭裂儿童术后面中部发育不全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